中脘穴

2024-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水文

最近在看中医相关的书籍,也是因为脾胃不好的原因,去书中找问题的症结,所幸的是之前买得一本中医书中有关穴位的介绍帮了自己大忙,因为这段时间吃饭不自律,所以胃也跟着不舒服,胃不舒服人的心情也就不美好。

书中讲到中脘穴:温中健胃助消化,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现代根据实验观察发现,艾炙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艾灸中脘穴可采用艾柱隔姜炙。此法每次5-7柱,艾柱可以略大一些,如青豆,隔日一次,这种方法对于胃中虚寒怕冷的人尤其适合。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觉得胃肠的功能特别的差,吃什么也不消化,还会感觉胃部经常出现疼痛,或者是恶心干呕,闹肚子都是家常便饭了,这种情况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隔姜炙,选择比较新鲜的姜,切成合适的薄片,不要太薄,然后在姜片上扎几个孔,选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对准姜片进行艾炙,随着姜的药气进入体内,到达胃部,寒凉的感觉就会消失,而消化不良等现象就会逐渐得到改善。

除了艾炙以外,按摩法也是中脘穴的常用保健方法,即是双掌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皮肤,带着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

取穴位置:

本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用自己的五指并拢刚好是四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