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大学生咨询生涯计划
二、案例二
当事人是一个22岁的大学生,个性开朗,叫後楼。她来咨询是因为生涯计划一团糟。讨论过程天马行空地进行着,没有明显的形式。同样的名词,意义转来转去,在不同的脉络中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她对生涯有清晰的立场,这种态度转眼又忽焉即逝。她滔滔不绝地主导着咨询的进行,思绪如万马奔腾,杂杳不堪。
咨询师为她实施了“生涯方格”,帮她整理思维。她在10个可能考虑的职业中激荡出10个生涯建构,有一个雏形慢慢出现。为了让这个雏形更清晰,又加了10个建构进去。进行一个生涯方格像是在进行一个结构性的晤谈,咨询师和当事人可以自由交谈,讨论不同的主题,也可深入一个论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当事人的视野打开了,注意焦点集中了,模糊的概念也会得到澄清。进一步看,当事人也能意识到自己形成认知建构的方式。甚至,完成生涯方格中个个细格的活动本身,就有厘清概念的作用。
後楼的结果可以归结成一个大类别和两个小类别,当中还看得出有一个中间类别。问题出在这个大类别和两个小类别之间的冲突。
在审慎推敲的过程中,筱楼自己看到了冲突的全貌。从大类别看,她知道她要的是什么;从小类别看,她也恍然大悟。两者交叉,她所用的词汇解释又不同了。在这两者之间摆荡,她试着去统整一些思考,却是徒劳无功。
咨询的策略是去“练习”相对意义的图式,去找出这些图式是怎么出现的,然后采取措施打破“僵局”(impasse)。所谓的练习,是从和谐的类别观点去解释职业或生涯。“就从这一群观点出发,你怎么样去测量你的职业?你愿意过怎样的生活?你的生涯的精华会是什么?它配得上你所要的吗?”从这些问句看,所谓的练习,就相当于凯利的“控制的深思熟虑”(con-trolled elaboration),是一种对“观点”的发号施令。一旦个体掌握控制,他就能从一个观点想到另一个相对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指着一个建构类别),其相对的观念是怎么出来的?
你如何评估用这样的角度看问题?”用这种方式,当事人练习去掌控不同的建构意义,注意相异点,也注意相同点,甚至注意两者之间可能搭起的桥梁。这种支配能力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一起讨论这些意义在她的生命当中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意义是从哪里来的。
大类别包括的积极建构有:“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创意”、“刺激”、“有意义”、“自由、宽广”、“丰富、挑战”、“重要”以及“觉得有用”。能够满足这些特质的领域十分广泛。这个大类别来自她的经验;她在过去就一向是开朗的、聪明的、想象力丰富的。她喜欢理论与研究,善用脑力。这个意义图式偏好学术或研究的职业领域,像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和法政学家。
两个小类别包括的积极建构有:“个人的牺牲(时间、努力等)”、“奉献自己”、“直接的个人服务”、“和人有情绪的涉入”、“有更多的贡献”以及“长期帮助别人”等。这个类别主要来自她的观察,来自她父母的期待与理想。她父母的职业都是老式传统中标准的牺牲奉献的助人行业。这个意义图式偏好医学、护理与特殊教育的职业领域。如此看来,经济学、生物学和法政学所为何事?能够直接帮助人吗?从她的经验看来,她的职业观是极度狭险的。
虽然,她同意也羡慕自己具有“专家特性”的建构,但却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当她想象活在父母亲的道德规约中,又觉得处处受限,心有未甘。她开始思索一些严肃的看法,在咨询师协助之下也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例如,经济学家就不能帮助人了吗?经济学家怎样才能对人类有贡献?如果理论太抽象,难道就不能发展出实用性高、贡献大的理论吗?作为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和法政学家,怎样才能让自己感觉有效用,有意义?
这种质疑(questioning)的技术,有一小部分是要增加她的探索,有一小部分是想软化或松绑意义的内涵,让折中的桥梁能在对立的图式之间搭建起来;最主要的,是对筱楼的未来画上一个大问号。她已然能够对水火不容的观点发号施令;实验的时机到了。质疑是培养实验态当一个人在低头观察事务时,常常会见树不见林,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度的重要前奏曲。
当一个人在有所行事时,往往又会一意孤行,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而视野需要拉大,迷惑需要旁观者指点。在符楼的决策框架中,经过视野的调整(对立观点的整合),疑惑的澄清,她的冲突逐渐弥合。纠结多年的谜团拨云见天,彼楼的欢欣与释然无法形容。心理困境解脱之后,她开始了一连串的实验。例如,她试着以不同的方式研习学科,和不同的人谈他们的工作,自己去尝试工作等。她也学习当模特儿,后来觉得没有意思,虽然好玩又可以赚钱。第二年,她偶尔会出现在咨询师前面,分享她试了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怎样去尝试不同的职业。咨询师深深感觉到,彼楼在脱困之后最明显的改变是,她散发出纯真的热情。除了热情之外,还有对自己、对决定、对计划、对行动的一份自主与肯定。
明天继续分享阶梯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