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例会

得到直播20180626 每天听本书 镇馆之宝是怎样建成的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122人  曾希这一天

得到直播20180626 每天听本书 镇馆之宝是怎样建成的

WechatIMG18.jpeg WechatIMG8.jpeg WechatIMG7.jpeg

罗胖:大家好!我已经连续两周没有参加我们的例会,我都在棚里干活。这个好机会都让给脱不花了。今天得到的例会有一点奇怪,因为今天是专程让《每天听本书》这个工作小组向全体同事汇报一下,这一年他们到底干了些啥。

有些用户估计讲进来这怎么叫公司例会呢?公司例会为什么跟用户直播呢?这是我们已经坚持两年的传统。为什么我们内部的例会跟外部用户沟通?这是不是作秀?这真不是作秀,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内部例会,全体员工300多人,在各自的场景里,可能在被窝里、可能在车上都在看我们的例会。

两个原因,一是公司没有那么大工作室坐不下。二是为所有同事赋能,内部同事能听到的内容,外部重要的老师、所有合作者都应该分享相应信息,这是我们坚信未来公司的形态。

300多人有什么秘密可言,内部关起门说的每一个字,想着明天登在报纸头条上,所有人都能知道,这也是倒逼我们成为更好公司的一种手段。如果你是我们的用户,现在在得到APP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旁听一下一个奇葩的公司例会。

今天我们是一个特别的主题,刚才我讲是请《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和他们的小组,还有一位神秘嘉宾,著名的少文老师,一起跟大家开这次例会,做一个汇报。就是过去一年《每天听本书》到底干了些啥。

在我们同事美貌的阿狮和智慧的陆老师和聪明绝顶的少文老师开讲之前,我先罗嗦两句。第一个,我特别想说一下阿狮,阿狮是一个美貌的小少女,但是四年前我们公司刚刚开张的时候,她是我们公司的实习生。

我还记得第一次我们俩在楼梯道里碰到的场景,互相蓬头垢面擦肩而过,什么人?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大学生。然后到今天,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得到APP的开办,她一路往上走。

阿狮这个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是有套路的人。她是一个遇到问题然后就会去下决心琢磨、去解决它的人。为什么要去讲阿狮呢?不是当着全公司用户的面表扬她,她不缺表扬,天天各种表扬围绕在她身边。

我主要在想我们公司看待人的一个角度。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事没人干过,谁会呀?我这样的老头头发快掉光的人敢说有什么经验吗?没有,所有事是盲人骑瞎马,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走。

所有的经验没准是创新的阻碍,只要是会工作的人,像阿狮这样的人,有套路,知道遇到问题怎么样求助、怎么样协作、怎么样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做出来。

阿狮这么年轻已经是我们公司的副总裁,像《每天听本书》这样一年挣多少亿的产品是她一手做出来的。这是过去十年前我们想市场上这么年轻的小孩儿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阿狮人生很悲催,真的累,公司做过压力值,阿狮的是最高的,长长红柱子。她自己挺爽,挣钱挺多,今天早上说去日本刚剪了个头,一线明星不敢干的事在这样一个小姑娘身上发生了。

确实很好,我们看好她,因为看好她把这么大这么重要的产品交到她手里一直带到今天。一年半现在做了1000多本书,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我想跟同事和用户报告的第二点,是我们公司做事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说白了,得到两年多间,也给很多行业创造了学习的一个模板。最容易被学习的就是阿狮这个产品《每天听本书》。你到市场上搜罗,听书、大咖讲书产品特别多,抄得到先抄《每天听本书》。

为啥他们先抄《每天听本书》?因为这是一个有着漂亮外壳的产品,它最好抄。内部的品控内容做得怎么样,用户在付费之前不知道。但是通过外部营销,有多少著名老师、讲多少名著,一年只需要365元可以买一年,所有传统营销手段能用上去。

所有照搬或者说学习《每天听本书》推出的产品,他们都不明白这个产品背后有多大的坑。阿狮这个产品为什么了不起,这是第一个我们公司脱离了我的产品经理能力。其他的甭管上专栏、上课,我至少在方向上参与会议,参与策划会把握。《每天听本书》是1000多本,每个内容我也不是完全都听过的。

每一个产品都是孤立存在的,它考校我们的是系统产品整合能力,不再是创始人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是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品质到底怎么样?这是我们一个巨大的尝试,它不仅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实际上是我们公司能不能把精品内容工业化生产的一次努力。 这个背后的坑很多人没意识到。

还有第二个坑,这个产品上线的一天,铆足劲各种营销手段全使上去,请问后续运营手段是什么?难道变成今天请哪个明星讲读,明天又讲了什么名著,没有用的。他是靠堂堂之阵,阵阵之师,兵马俑式的阵势的产品,不是靠某个爆款抖出去的产品。

今天脱不花发了一段话特别有意思,她说,昨天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决策的尺度。脱不花说,现在我跟罗胖讨论问题时,两个尺度审视自己。第一,如果我们可以重新从零开始做一件事,会不会干一件事。如果这家公司什么都没有,重新创业从零开始会不会干。

第二,如果这件事要做到死,期间不准改行、不准换人、不准长时间休息,换句话说把我关40年禁闭不准假释干不干,如果内心里觉得还是要干,那就豁出去一切干。

刚好眼下做的这个事符合这两个标准。最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事就是《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我们公司内部除非责任心事故和在同事之间出现重大协作界面问题,我们公司不批评人。

我们从来不职责同事,干那么长的事情。《每天听本书》志向很简单,把人类历史上所有重要印刷的著作全部变成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用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方式服务用户的音频产品。

这件事现在是1000多本就够了吗?还远着呢。人类几百年印刷时代至少积累了几万本值得我们做的书还是有的。一年半刚做了1000多本,后面还有多少年。脱不花说用40年关禁闭的心态做这个产品,没关系那时阿狮刚退休。一会儿你们看如花少女怎么被折磨成退休老太太的样子,就知道这个产品发了多大的愿。

最近上了100本镇馆之宝,这是我们内部反复平衡、反复斟酌,拿出来的100本书单,我们认为是镇馆之宝。在品控上对这100本书高看一眼、严格要求。这个工程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一直到今天大概半年左右,我们拿出这样一个工程。

今天阿狮吹牛说我们已经完全施工完成上架,今天把他们团队阿狮、陆晶靖老师,原来三联知识周刊主笔,还有少文老师请来,从各个角度请他们向用户汇报怎么思考、怎么制作产品的,希望学习产品的同行们也认真听,也一定对你有收获。请阿狮!

阿狮:大家好!我是阿狮,罗老师说要折磨我直到退休的那个花季少女。我跟大家直奔主题,听书这个产品做了一年多1000多本。我们做镇馆之宝目的一开始非常单纯,跳回用户视角看,如果我是从来没有认识得到,从来没有使用过听书的用户,我进来这个页面先听什么。1000多本量对新用户太庞杂、太多,不知从哪儿入手。

开始做镇馆之宝,目的很简单,想给用户一进来有一个抓手,知道你们的书很多、很好,我应该知道从哪个地方听起。镇馆之宝是你如果不是新用户,是开始学习旅程的线头,100本书通过我们精选,得到听书团队、总编室团队背书,从这里打开任何学科的大门。我们认为品质,及现在摸索出所有心法在这些产品上有最好的体现,这是最开始简单的初心对新用户来讲。

还有一个初心,如果你跟着听书这个产品一路听过来,1000多本,每天这么上新,产能足时一天上新达到5-6本。产品没有新鲜感,不可能靠追热点,抖机灵、抖包袱吸引你听听书产品。

包括今年6月份,这个产品能持续给用户提供价值,这是我们对老用户思考的角度。内容都很好,怎么样能看到这个产品不断给我赋能?

很多人在听完很多书之后,我已经熟悉你们的套路,这个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怎样在产品创新上给老用户有更多价值体验。所以镇馆之宝对老用户来讲,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的。

整个书单打磨、包括内容制作是对听书团队的挑战。这是镇馆之宝第二个目的,对老用户来讲,包括我本人及团队及参与到所有镇馆之宝的老师,他们能摸着自己良心说这个内容能发自肺腑身边朋友的。

对老用户能明显看到这个团队里自己团队的进步,确实能在这个产品里不说得到惊喜,之前一直听下来,这本跟以往听到的有创新或看到我们工作新的思路。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我们定制书目挺痛苦,我们主编有一句话“神书令人颓废”,书到选题、磨大纲、出稿子,大量选题论证,书单定下来年底开始讨论,到今年3月份100多本自己拿不准,咨询很多顾问。包括吴国凡老师,他自己在商业管理上特别有经验,思维方面。有的书非常简单,用30分钟时间交付反而浪费用户时间。

他也提出对用户来说书太老要替换,包括香帅老师、刘润老师有私下沟通。尤其涉及这个条线学科的,找特别多外脑参考这份书单。最后删减到100本,一定各有争议,一会儿请陆老师讲以什么标准定下这100本。

第二,在操作镇馆之宝时,我有一个体会,听书团队压力比较大在整个团队里面。这个产品每天一本书,主体非常明确就是一本书,很容易这个团队陷入行礼如仪的过程。

镇馆之宝出来之后,我加上想优化组织、加环节、加激励的想法,做好的内容生产,这件事情本身是组织和内容生产的优化器。我们没有KPI,不可能要求主编一周出多少书,KPI出来时大家行为会异化。

从导游变成用户,从用户变成导游

一定要这个内容自己拍着自己良心是推荐的,自己也非常有收获,去除KPI这件事情,怎么把内容做得有价值,以及是举全馆之力的镇馆之宝,这个难度抛出时,难度非常大,压力非常大,倒逼我们组织、优化、流程。

作者写得不好的话,主编能改到什么程度呢?改完最后还要送到主编室,不是作为第一创作人对作品负责,角色非常尴尬。有力不从心,想帮忙,最后不能完全对这个作品负责。

我们一直强调稿件要口语化

这个过程回顾起来,主编是非常分裂的,所以主编都非常优秀。他选书阶段不是传统出版社,不是为销量、营销的思路,这时他跳到用户角度想。

如果我自己花30分钟听内容,自己评判怎么样,这个内容好在哪儿,值不值得花30分钟听,值不值得推荐。相信很多出版社营销编辑、策划编辑没有这个思路。一旦问题发心不一样,选题时会不一样,不会选博眼球内容。

反而抛掉原书内容,看本身价值有多少。是不是达到听完这本书,仿佛打开世界大门的效果。以及你自己看完这本书,能不能特别兴奋,立马跟身边或跟朋友转述,如果没有这个劲就不要选。

第二个环节,主编做内容生产时身份变成导游。最后写作是由作者来写,主编职能是什么?怎么给作者和用户赋能,管理用户注意力,不能平铺直叙说下来。这点非常重要,这句话重复以后要提到,有什么别有用心,包括老师安排结构。

一会儿少文老师会讲,有些内容听书里删节掉,舍弃原则是什么。内容有限,音频一定要像导游一样,这个景点很重要,这个景点可以多看一眼,及这个景点可以掠过而已。

看一个知识点用多长时间交付,当做一个陌生人从来没来过北京的,刚来到北京一天有一天的玩法,一星期有一星期的玩法,一年有一年的玩法。以这样的方式琢磨以什么密度交付,这又变成产品导游。

用户临上线时会看见每个产品有一句小小推荐语,那句话是许多主编特别挠头,想半天怎么给书贴标签,及怎样用简洁概要的话让用户第一眼锁定它。这时主编身份又发生转换,他不能是营销思路,还是得跳到用户角度思考。

我自己看过这本书,自己回想它到底最吸引我的点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如果我没看过这本书,需要用什么点勾引他,让他把书持续听下去。

总编的身份跟总编室身份不太一样,发生每一轮的转换像模拟人生一样,他要让自己完全代入角色。要真的发自肺腑摸着自己良心推荐,我们内部很严酷,经常上一个什么书或做一个内容时,我对着对面主编问,你说它到底好在哪儿,先当面说。

不夸张地说,有的主编被我这样问时表达很紧张,急得哭出来也不是没有,这么一个过程是很好。再透露一个小细节,为了主编找到转述的感觉。我要求审书时主编自己体验一下,大部分主编自己进录音棚录听书稿。

我们强调稿件口语化、自然语言。录音棚很难跳成直播面对面的方式,一开始让主编进录音棚不情愿,空间密闭,里面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开空调,只能闷头录着试试看。

录完大家稿子拿出来画满线,我们的文学编辑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她说每一句话都有修改空间。有这样的体验后,在处理这一棒交给转述师,跟之前比一定优化很多。一是团队自己能力有台阶式跃升;二是交付用户产品体验比原来好很多,这是第一个主编身份的转换。

第二个特别值得现在说的,我们作者团队发生变化。镇馆之宝不比其他普通的书,不比其他新上市的书,必须立得住,举全馆之力,放在首页最显要的标签,新用户一来就听,老用户没听赶紧听,要立得住。

选题把控住,很大部分工作需要作者完成的。听书做了一年多时间,早期趟了很多坑,想要快速量产采用很多散兵游勇的方式,找了很多看似跟书相关的人。

比如写过这个书的述评的人或这个书的一些编辑,操作下来之后发现还是有问题。它是镇馆之宝,在学科里要么是开山鼻祖,要么是特别立得住有洞见的一些书。光对这个书特别浅的了解,很难达到我们所谓让外行听起来也有收获这么一个概念的。

作者团队在镇馆之宝阵列里发生特别大变化,从以往散兵游勇,慢慢变成作者专家化。举个例子,比如一会儿直播的少文老师,他自己学法学,提到思考没有人不知道他,给我们解读法律类的书。

哲学类的书请人大的刘老师。美学类的请曹老师,包括贾行家老师本身是写作高手。这些书看起来很薄,甚至比较偏、比较老,学科内立得住脚的书,随便找书评人,我们自己现写很难达到对内容的要求,达不到自己摸良心推荐的地步。

慢慢的从镇馆之宝这个项目开始,听书团队作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目前请许多专家老师做内容解读,慢慢更多作者变成专职作者,琢磨怎样把内容产品化。

如果远在外地,我们不好去跟人家互动协作,更多采用采访、顾问这样的形式,一定让本身自己跟书非常相关,及从事这个研究,甚至一线讲课的老师,本身对这些书提出定位性的,或他自己个人的理解。帮助我们对书有价值上的教辅。

用户拿钱投票的,不想辜负大家的希望,不想糊弄大家。作者团队从这个点我认为发生比较大质的变化,“作者的专家化”,我相信很多行业模仿者没有办法沉下心做这件事。

很多稿件没有找到专家解读前,很难令我们满意的,与其上不优秀的产品,不如多花时间磨。也就是为什么100本书我们做了半年时间,以及主编们非常煎熬和折磨,这是第二点我们的作者变成了专家作者。

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在这里提一下,也是在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做“神书”这个项目,我们自己审稿标准《品控手册》有了大的迭代。听过很多本听书的用户能感觉到,其实听书有自己套路的。像罗老师之前说的坑,自己找到一个方法沿着做,很容易做着做着让用户没有新鲜感,让自己也失去兴奋度。

我们通过“神书”这个项目找到对听书这个产品另外一种兴奋度,把原来模板丢掉了,听到书的精髓是什么,书最后总结几个点。抛掉这些做法,从这是一个开始,包括听书镇馆之宝里非常多的案例呈现新的方法的迭代。

总编室因此跟我们沟通出来几个拷问灵魂的问题,但凡是你面对一张听书稿,他们有7个问题检验听书稿到底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标准。在此之前听书虽然有这样的把控,手严不严,裁判也分严不严。严不严这件事情上,从问题意识看稿件是不是优秀的稿件,既把标准卡得很严,又让作者在发挥上有很大自由度。

以往我们给作者提供模板,开头介绍书的定位,作者怎么厉害,为什么看这本书。三个点,讲重点,最后总结我怎么评价这本书,你怎么看待这本书。现在没有,总编室上来问,投影是否投射正确,这本书原先学科里非常厉害,作为现代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人看这本书有什么用,这件事情特别有用。它是历史特别大的光班,如果投射得小应该明确点出来。

比如这本书“问题意识”是不是够,名词解释在《品控手册》里都有。还有语言势能够不够,以前讲自然语言,这个体验起来非常难。当时讲主编自己录制能够优化问题。在稿件上在素材编排上,需要在落点之前说清楚,中间要有一个知识差,其实是管理你注意力的方法,你得用语言势能吸引我一直听下去。

以前这个不作为硬性标准要求听书稿,现在这个标准有了,已经明确提出。看起来是比较宽泛的问题,但实际执行起来真的很难,这一点也是做了半年之久的原因。

最后,我想把一开始发布镇馆之宝时提出的拷问灵魂的问题,我们团队以此背书的问题再念一遍。这5个问题,代表我们承诺达到什么水平。

第一是选的书作者野心是不是很大。
第二这本书本身是不是才华横溢,是不是顶级作者最高水平体现。
第三书里提供知识是不是过赢,而且值得立即学习。
第四,为了解读这本书,能不能邀请到最有资格的解读作者。
第五,这本书解读过程能不能给用户创造新的体验。

大家可以关注我,如果听镇馆之宝的书有任何体验可以去知识城邦里给我留言反馈检验。这100本书只是第一个工程,未来东西会更多,包括你觉得不好或有更好的解释,或者说有更好的版本,能替代现在的,或你能找到更好的解读人,非常欢迎提供线索,知识城邦是我们交流的场地。

我这部分跟大家说这么多,接下来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的视频,看完小视频后我会请出内容主编陆老师,他操持选书、定书,标准,怎么做内容,他是内容大总管。刚才罗老师介绍他是三联知识周刊的主编,同时他是《新知》杂志主编。黄维宁老师有几本书都是陆老师解读的。

陆晶靖:大家好!我是陆晶靖。我是《每天听本书》的总编辑。这100本书主要是我选的,如果你们有什么吐槽的就来吐槽我不要吐槽阿狮,当然我更喜欢你们都喜欢这100本书。

另外50本是新选的,新选的会在单子里看到。我们之前做预告时有一个slogan,叫“学科内威风凛凛,学科外颠覆认知”。“威风凛凛”是一个形容词,我脑子里有一个旋律,再解释不如听一下旋律是什么样子,请大家稍等。

这其实是英国特别有名的一个曲子,它是进行曲式,英国很多场合会用到这个曲子。你有可能军事题材听到这个,它经常被用在征兵广告中。音乐的情绪是我希望达到的要求,不管哪本书,要在自己领域内立得住,不光立得住,声音还要大。

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现在看到这本书叫《走向新建筑》。这本书时间挺长,有将近100年,为什么选它进来呢?是因为现代人有关的建筑,学校、医院公共建筑,甚至包括住宅都和这本书有一定的关系,受到它理念的影响。

为了这本书我专门采访了特别厉害的建筑师,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知道,我说他的作品肯定非常熟悉。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水立方是他主导设计的。《走向新建筑》作者叫柯布西耶,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之神。

后来我拿这本书找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拿着书单,他一眼看到你们书单挺有品位,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他们两个人的看法。

接着说选书,不一定我们选非常经典的书,有些经典的书比如伯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他们太威风凛凛的有非常多的学术价值。得到《每天听本书》组织一帮非常深厚学术背景老师解读这批书,这次没选进来。

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学科外颠覆认知”。学科外和学科内很不一样,学科内大家基本有公论,这书好、不好大家有一致意见,学科外意味着提供新的认知维度挺难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遇到大部分书跟大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也可以这么说,所有人这一辈子遇到几乎所有书都是学科外的书,学科外能不能提供颠覆认知角度非常重要,我们非常看重。

继续举个例子,我自己解读的一本书,叫《风景与记忆》。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呢?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听过它的解读,如果你还没有听过,第一反应它是说风景和旅游有关的书。听一会儿,他说到艺术史的知识,比如风景画出现在中国比在西方早得多。

中国在一四几几年隋朝时有非常好的风景画,在西方要到一六几几年才有,我们比他早很多,我们对风景观念比西方人早。比如爱国,大好河山是什么?就是风景。听了好多爱国歌曲,有首歌叫一条大河波浪宽,风水稻花香两岸。还有一首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大米、高粱这种。国家形象化就是风景。

接着往下听,现代化发展很快,摧毁自然建立起人工城市,很多风景消失了。很多人在世界上有感伤情绪,这本书在说回忆,其实说现代化和自然观的东西,又是新的东西。它跨越好几个学科,涉及特别多的方面。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一个作者能把这么多,看着离得挺远的学科能拉到一起并写出书来,通常书是非常值得读的,这事很不好干,很难,导致书很厚。

挺厚的一本书,我没能找到作者来写,最后我自己动手了。除此之外,我还解读了别的书,请大家去APP里找。选书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尽量选新书,为什么是新书呢?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很快,这个时代人们面临很多新问题。新问题是古代人没有遇到过的,同样的问题古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不适合我们,能选新的选新的。

新书通常提出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比如接下来这本书,很大的一本书《隐秘的知识》。说很多西方艺术家画人像,比如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为了那么像,当然美学差异。当然还有技术原因,西方画家采用光学手段,类似镜子,有很多科学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一般不告诉别人,历史上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个新的认知。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本书《莎士比亚》。他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对文学家理解,他们很高傲、很清高、很贫穷的人,有非常强的意志写作。莎士比亚是生活条件非常好的人,除了靠戏剧赚钱,他主要靠投资,莎士比亚非常会买房,他靠买房赚了很多钱。不回到他的时代,很难对莎士比亚生平、艺术特点做准确评估。

还有一本书《彼得原理》,我受到这本书震撼特别大。他说,组织、公司、机关都有层级管理,有上级有下级。所有的下级有特别原始的欲望,很正常,人都想晋升往上走。但是一个公司到最后总会充斥着各种不称职的人,不称职的人就是这些想晋升的人。晋升的人会一直往上晋升,只要能胜任这个职位。到某个职位会停下来,因为不胜任了。

不能让他再往上走,但公司不能把他开掉。毕竟这种情况是少数,很多不称职的人会掩饰自己的不胜任,好多组织、公司会充斥大量不胜任的人,这是书作者对现代管理学很大的嘲讽。如果有机会看这本书,开始觉得是心理学,听着听着变成管理学,最后变成笑话。这本书里有很多很丰富的例子比我说得丰富得多。

刚才我说100本书选书标准,选完还有特别重要的,得解读,好书好解读才把这事做完。找的是最好的作者,有很多文章写得好的人不愿意改,我们一遍一遍揪着他改,直到它达到100本镇馆之宝的标准,这100本书是这么一本一本过来的。

有50本已经解读完的,过程中发现这50本也不是特别满意。我们自己在逐渐提高迭代,过去他们上线时这50本符合标准,我们进化过程中发现这50本书也需要迭代。重新找了作者老师,有的进行特别大的修改,一遍一遍改,多次支付稿费不计成本,就是要把事做好。把纯粹的市场逻辑来看,这事有点不理性的成分在里面,没办法一定要把事做好。

有本书叫《路西法效应》,心理学书,讲好人怎么在特定情景下变成残忍、坏的人。书展示了这样一个实验,美国和德国都拍过这个电影。这本书已经上线了,我们发现实验是被操控的,甚至有录音证据。第一反应这是不是新的认知,有心理学内幕曝出来,承不承认?第一时间找消息源头,甚至找到录音听了一遍,不能构成实质上的挑战。

过了两天之后,有辟谣的文章出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这本书有惊无险,随着认知提高有些新的东西出来,对原来内容做修订非常正常,我们非常乐意做这件事情。

最后对100本书使用方式说几句,看这100本书我们特别喜欢,特别希望你摆在案头好好阅读,可能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100个解读能帮到你。你有这么多时间并决定阅读,解读里头的洞见,可以更好帮助你阅读。

另外给大家一个建议“带着存量”听这些解读。听其中一本,可以想着之前听过一本或两本书,如果能够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你会非常高兴,这个联系是属于你自己跨界的独有的认知。

为什么我要给出这个建议呢?这个想法有挺长时间了,因为得到的书太多了,现在已经超过1000本了,在这么大范围内建立联系挺难的。正好有100本,建议你从100本里开始这件事。

我们这边正在努力,希望在解读过的书之间建立联系,帮助你的工具。目前我们有图文书单在APP里,欢迎你关注。这是我们100本,最后100本做完看到它上线非常欣慰。

未来100本还要扩张,罗老师也说有那么多好书等着我们解读,未来会有200本、300本、甚至400本镇馆之宝,它是不断生长的书单。如果你觉得有特别好的书、特别好的作者、特别好的思路可以推荐给我们。谢谢大家!

阿狮:大家好!我是阿狮我又回来了,如果有刚进入直播间的同学,我得跟大家说一下,现在是《每天听本书》团队在跟大家汇报镇馆之宝这个项目,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刚才由陆老师跟大家介绍了一下,这100本镇馆之宝选书标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听,我个人感觉在标准里特别有意思的分类方法很值得我们想的,学科内和学科外的方法。

它其实兼顾了学术和用户,这两个角度,不去看畅销榜数字是多少,它印了多少册。兼顾了学科内一定立得住,经过市场检验的,搞专业的人这本书得看的。更有意思的学科外颠覆认知这个想法,一直我们讲颠覆认知,学科外颠覆认知我认为是为得到用户量身定制的东西。

我们一直讲得到用户都是高级外行,我只是没学,如果我学干得不一定比专家差。哪怕你不是干这行,永远不会干这行,你听内容也一定有收获。现在在听书首页100本镇馆之宝分六个品类,这几个品类里,每本书像刚才陆老师说我们经过反复筛选。我们自己可以达到这几本书“学科内威风凛凛,学科外颠覆认知”。

如果你还不是听书的用户,我现在非常强力推荐点右下角,现在有《每天听本书》月度会员卡。为什么放月度呢?可能一个月时间100本,这个量如果你想持续需要的话,这个量是hold得住,如果OK可以成为连续年卡,连续包月会员。

听书像镇馆之宝项目一样,书单会变长,200本、300本。镇馆之宝是一个维度抓手,未来会上更多的,我们会有专门新书模块,让大家快速了解市场上出来好的新书,我们第一时间做这样的反应。

刚才陆老师讲时我看了后台的留言,我很担心你们选的书“学科内威风凛凛”会不会特别正,话题宏大的书,担心没有偏的书,大家一会儿听的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我不是学这本书是死都不会翻开这本书、买这本书的。

接下来有请品牌解读人陈少文老师,他是中南财经政法法学博士,是北大法学博士后,自己一直前线教授法学内容。如果你是听过司法的,大家内心都有这样的评判标准的,逢提司法绕不开他。

他本人口头表述非常好,正式跟用户直播之前已经滔滔不绝跟我们讲了两个小时了,忍不住想分享的冲动,他的激情你们一会儿就看到了。这本书是行业内,对行业外的用户也是绕不开的一本书,这本书叫《洞穴奇案》。

少文:谢谢阿狮!能有机会推荐我们这个领域威风凛凛,又能“学科内威风凛凛,学科外颠覆认知”的书是《洞穴奇案》。著名的电车难题被哈佛大学政治哲学的桑德尔教学经过网络公开课风靡神州。有一本书在1949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写的,作者是富勒。

作者很牛,这个作者是新自然法学派创始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如何学科外颠覆认知呢?这本书是非常罕见的“思想实验”。第一个词“实验”,自然科学做实验,大自然各种条件不可控,想研究温度对人类行为影响,美发自然界进行。到实验室把湿度控制不变的量,调节温度得到单一结果的分析。

如果把实验思维方式搬到社会科学里,凭空假象一个案件,这个社会科学实验叫社会学实验。不是通过控制变量,相反恰恰需要通过增加细节或者叫增加变量的方式达到实验效果。

自然科学是通过控制或者叫减少变量来达到实验完成因果律分析。社会科学增加变量、增加细节,生活中想让一个事情具备各种各样细节,得出各种各样结论特别难。如果我们凭空想象一个案件,能根据我们需要,塞上很多你想让事件具备多重面向。让很多思想流派,都在这个思想实验大展手脚。之前电车难题是典型的社会实验,《洞穴奇案》丝毫不逊色于它。

推荐这本书最后,进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想验证一种理论,你需要寻找一种典型案件。如果你想推翻一个理论,需要的是一个极端案例。”但生活中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极端情节,增加无数细节拼凑成假想案例就成为必要。这是开篇讲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第二段,既然是假想案例,案件虚构哪些细节呢?《洞穴奇案》我把这些细节跟大家讲讲,他会得出什么样不同的法与结论,这是被控杀人的案子。有四个纽卡斯尔国探险协会的成员,和另外威格莫尔探险队员,4+1,5个人。

这5个人一起走进纽卡斯尔国联邦中央公园石灰岩洞进行探险,探险前知道探险活动可能有风险。事先告诉探险协会,万一音信全无火速营救,留下具体地址。这是重要的细节。

第二,知道可能发生相关风险,带了无线电通讯,这是为了防止发生山崩。为了山崩以后防止自己发生饥饿没有食物,山洞里没有动植物,他们带了相应食物。三个条件具备情况下他们开始出发。最最不想发生的事情,山崩居然几天以后发生了。

发生以后,相关人员按照事先提前来到现场火速营救,营救整整32天,山崩频繁发生,32天牺牲掉10名营救人员,最后把4名探险人员营救出来。注意这个细节,32天牺牲10名营救队员救出4名队员。

当4名队员出来长舒一口气想欢呼时,但是有一个人威格莫尔永远出不来了。洞里只留下他的尸骨,洞里到底发生什么。案情介绍时,法院大法官重新回溯当时发生的情景,威格莫尔发现每个人可能濒于死亡饥肠辘辘,最后他主动起义,能不能抽签选出一个人,大家以吃他的肉渡过难关,等待最后营救的成就。

这是一本当代经典,注意当代是很难成为经典的

有很多老百姓,作为高级外行的你们这样太不公平了,情有可原。任何人在那个场合下自保都会做这样的决定,更实况威格莫尔自己提出这样的建议,把你吃了不得已而为之。法律术语叫紧急避险。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定罪非常冤枉,判死刑更重,这个案子上诉到纽卡斯尔国联邦法院。你觉得这4个人有罪吗?如果有罪应该判死刑吗?法律看来肯定有唯一正确答案,这是这本书最能颠覆外行认知的地方。有富勒,还有另外一个作者萨伯,两个人接力几十年完成了《洞穴奇案》,这是一部当代经典,当代很难成为经典。

这两位作者接连用14位法官判决,展现14个不同流派法学观点,最终分别倒向不同结论。富勒教授5位法官有人认为有罪,有人认为无罪,萨伯教授的法官有人认为有罪有人认为无罪。

解读时,主编解读者我本人反复打磨,整理出5个争议焦点,5个内容全部打乱重新组合,便于用户听觉线性交付、线性吸收,听书稿已经上线,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今天时间有限我给大家捡最重要的解读。

大家想这起案件杀人应该定罪吗?杀人罪定罪要件,不定怎么办,定了以后量什么刑。这样想问题认知上比富勒、萨伯低一级了,这也是我们读这本书对我们思考问题原点式的启发,凡是回复前提去看。

要给我量刑前提是定罪,要定罪前提是这事归你管。居然第一篇首席大法官判决讲的就是最最根本的问题,釜底抽薪,这个法院没有管辖权,还谈什么定罪,更何谈死刑判决适不适当。

理由是什么?这是魅力所在。每条法律诞生最终目的是为让生活变得更容易。举三个例子,法律规定财产权,我的财产不让你抢走。法律规定人身权,我的身体不让你规范。法律规范人身权,规定你不能随便捅我肚子。

人们制定法律是为让自己过得更好,换句话说是保全自己。如果这样的情境下不吃你死掉,还遵守法律干吗?西塞罗,我们为了自由才做了法律奴隶,如果服从法律最后没有活路,法律基础不存在,不应该遵守法律。

他讲了第二个理由,山崩发生一刹那,厚重岩石挡住5名探险队员和自然界联系时,厚重岩石隔开了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和文明世界的人,法律置于洞穴之内完全靠自己保持生存机会的人,像非洲草原自然奔跑猎豹一样,适用于自然状态弱肉强食,不再适用人类社会法律。

厚重的岩石能隔开自然状态和文明状态吗?唐丁法官说,把岩石一隔开是两个世界的人,法律规定18岁的人杀人需要判处死刑,18岁以下不应该被执行死刑。

如果一个人在洞穴中,过了好多天,生日之前杀了人,请问大家这个行为是在18岁之前在洞里杀的人。按照法律规定不应该被判死刑。但你从他出来适用法律,出来一刹那18岁,在洞里满足18岁,和在洞里被认定为18岁,到底该不该定义为死刑,有点矛盾。

如果厚重岩石关闭禁闭状态能隔开文明社会、自然社会决定能不能适用法律,将来想杀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把门变得很厚,搞3米的门关起来滥杀无辜,难道不适用人类法吗?墙多厚是自己制造的,禁闭不禁闭并不适用使用不使用法律。

同样的一个人说,里面的人是否签订契约。西方社会成立国家有一个知识前提,我们本来各过各的挺好,但为了更好保护自己,我们坐在一块,签订一个社会契约。每个人把自己的权利交一部分出来然后变成国家权利,这样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为了保护自己交出权利形成国家,本来成立国家为保护自己,怎么可能把判处死刑的权利给你搞死我呢。西方国家会有为死刑而战的现实,中国叫刑起于兵,法律起于战争,中国很多刑法起于战乱。这种状态死刑当然最应该出现。

放在这个案子中可以看到,本案另一个细节,当山崩发生以后,里面这些人有没有在里面讨论放弃纽卡斯尔国法律重新投票,一致同意组建新的共和国,重新立法组建新的规则,大家都同意把你搞死,你不要有怨言,我们一起共同投票参与新共和国的成立。

再往下分析,这些人有没有投票成立新的国家呢?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当时4名探险队员准备吃威格莫尔时,曾经打电话问外面的人,如果我们吃了他,按照纽卡斯尔国法律算不算紧急避险,能不能免除责任,要不要定罪很严重,如果出去也是死,就自然死亡算了。如果吃了他出去被国家搞死,我反而是恶人,名誉角度选择自然死亡。

注意这个细节,至少打电话瞬间决定服从纽卡斯尔国的法律,没有决定组建新的共和国。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外面专家政府官员选择沉默,没给他们任何回应。紧接着4名探险队员感到无比失望,案例细节讲另外一句话,叫“无线电通讯突然中断”。有人说这个细节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无线电通讯是被4名探险队员掐掉的,如果主动掐掉说明外面无法给他们任何支持,他们决定自己重起炉灶重新立法杀掉威格莫尔,不适用法律管辖。第二种,有没有可能无线电通讯因为电池用光没有续航能力,自动中断无法恢复通讯。如果无法恢复通讯没有任何证据他们在里面开了立宪会议,成立新的共和国。这个细节很重要。

很有意思吧,杀人要不要定死刑,和电量有因果联系,这本书思辨特别有意思。到底本案跟电池电量有没有意思。若干年后,续写萨伯讲,大法官讲我20年前审理案件涉及探险队员无线电通讯设备电池续航能力专利技术,我对电池续航能力有自己的判断,本案中可能形成不公正的预断,如果说出会影响其他法官的判断,我决定沉默是金,没办法选择退出放弃裁断。因为这名法官放弃导致9名法官出现4:4平票,4名认为无罪,4名认为有罪,让千古难题又延续下去。

讲到这里是不是颠覆了高级外行你的认知呢?如果想开启思辨之旅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的选择。我先休息一会儿,让阿狮上来。我去喝口水。

阿狮:谢谢少文老师!讲得太精彩了,我对面听了第四遍,听的我汗毛都起来了,这个案例吃人。作为听书的解读,刚才少文老师提了非常重要的细节,这是为什么我们请专家作者做解读我认为特别大的优势。这本书其实是由判决书组成的,每个法官为自己逻辑自圆其说。同时它由两个人写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作者,后半部分是一个作者。

我认为要是我自己不能一口气看完,或者逻辑思维能力没有那么强的话,这本书我看得云里雾里。有没有注意到少文老师不是一张张判决书这么讲,他是把整个案件作为故事发展式的,把所有故事案件里面所涉及到争议的焦点拆开了,他完全抛弃掉这本书原来所有的编排方式。

为了验证一个案例,我们需要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推翻一个案例,我们需要一个极端案例

说白了,你买了纸质书不一定看得这么明白,这就是专家作者的必要性。少文老师自己,这本书不厚,但它讲思想实验,作者在写时细节、证据排得比较碎比较散,你在看时确实有一定难度。没有法理学知识,刚才提到的契约论、管辖权,之后少文老师还会分享到关键的概念。如果没有概念阐释,确实听不懂法官在辩些什么,专家解读非常重要。

要学会控制前提

陈少文:我又回来了,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内容,一开始讲这本书牛在哪里,希望大家记住一条,为了验证一种理论需要一种典型案例。为了推翻一个理论需要极端案例,极端案例生活中很少见,只能填充细节编造案例方式激发思维,叫思想实验。特别希望推荐社会科学读书方法给各位。

第二点,我们往往就事论事说这个人杀没杀人,有罪无罪,这本书高出一个认知谈论根本问题,法院有没有管辖权。管辖权提到一个思路“文明社会自然状态的区分”,人为自然状态服从法律。新的契约,定立一个新的契约人们不愿再服从法律。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叫做“紧急避险”。不吃威格莫尔我命就没了,能不能保全我生命权牺牲另外一个生命权。这个问题死一个人救另外四个人是划算的,性质的问题,我们把威格莫尔吃掉这个行为到底正不正当。这个行为到底正不正当和这个行为到底能不能免责,讲到这里大家头疼了,这需要专业背景讲解的原因所在。

如果杀人行为是正当和杀人行为免责这两个词会分别带来什么样的不同?举个例子,法警执行一份死刑判决枪毙罪犯,他是故意剥夺他人生命是正当的。正当防范杀人是免责的。有人说没区别,法警开枪打死罪犯时,罪犯能不能枪夺过来显然不行,正当杀人不允许对方反抗,反抗不正当。

第二,什么叫免责呢?免责是我杀你时,你来反击我也是正当的,咱们可以搏斗。这是最大区别正当和免责,本案行为能不能免责,有一个法官说不能,这是他自作自受,他怎么作的?法言法语有自陷危险。

这个案件到底怎么自陷危险的?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喝了两斤白酒早已不省人事,完全无法控制自己行为,讲实话这时和心智比较差的精神病没有区别,这种人杀人没法承担责任。

精神病杀人最后不承担责任,但是喝醉酒,醉到这个程度的人杀人居然承担刑事责任。区别在哪里?精神病是控制不了的原因形成的,喝醉酒的行为是他自找的,谁让他自己灌自己两斤酒?可以不对自己头脑昏沉行为负责,但必须为自己猛灌自己两斤酒,为前提负责。

本案中两个细节,第一,5名探险队员出发之前留了纸条,将来找不到我到洞穴里找我,知道自己有风险还是出发了,不给人类增加救援成本吗?第二,带了无线电设备,知道风险不能不去吗。

还有第三个,既然知道会困在洞了,既然已经做了和外界联系的准备,至少多带点粮食,带一卡车、一飞机,带足够吃两年的食物,都没做到。这三点没有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

我们有一个大咖的节目《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中间有著名的公示,一个人有没有过失很难判断,我脑子怎么想的,是什么行为状态,希望它发生不希望它发生,没法判断。要量化,汉德公式,美国一直坚持当联邦法官不进最高院很有个性的汉德发明一个公式。

简单来说,如果你发生一起事故以后,所造成的损失医疗费是1000美元,发生这起事故概率是10%。预期损失是1000美元×10%,100美元,看店主有没有过失要判断,为防止过失花的有没有超过100美元。做了该做的没有过失,如果离100美元还有90美元就是有过失。经济学这样量化。

本案中,经济法官沿着汉德的思路,提出得看山崩发生概率,如果山崩一千年只有0.01次,一万年得0.1次,带多少食物。细节是他山崩发生以后待在洞里,23天带着自己的食物吃掉的。如果一个队伍出发23天还说没有尽到义务,太强人所难了,怎么为这么小的概率带更多的食物呢。

我最喜欢的方式是让死者复活,在你面前生龙活现形成法庭剧,让所有的死人都复活,这是一种好的写作方式,这种书不多,抓住一本赶紧去听,这是一本《洞穴奇案》。

第二点,看一个细节,我们平常经常出去旅游,出去旅游时会不会买保险,高铁加3元钱有意外险,飞机几十块钱有意外险。有保险,能不能证明出去旅游发生事故是自作的呢?

伯纳姆法官说,你带了无线电设备说明你早知道有危险,知道有危险自作的不免责。按照这个逻辑,反驳一下,出门买保险,知道一定发生交通事故,概率很低,能不能说明发生交通概率是我作的呢?

比如家里是木头房子,当然要逃命,但逃命过程中把玻璃撞碎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叫紧急避险,不叫自作自受。一定把这个概念讲清楚。

第三点,按照刚才伯纳姆观点,带着无线电设备自作自受,没有主动撤回太强人作难,按照这个逻辑这几个探险队员怎么做都是错。第一个,带了无线电通讯设备,法官说带了作,是错。如果不带无线电通讯设备,法官问这么大的活动不带无线电设备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没有选择了,这个人还是故意的吗?这个逻辑在辩论当中展现无疑。

创业团队都是在价值观相同中组成的

大家想我们自己看这本书时,能不能尝试每看一篇判决暂停一下,不要从头读到尾,我想有什么漏洞,如果偶有暗和,是不是发现自己是世外高人。选择被害人方式太不公平了,怎么选择的?抽签,抽签比较公平,总比按种族选人好。中国人不错,不吃你,美国人不错,不吃你。犹太人,不行,必须吃。这种选择方式肯定不能免责,因为它很不公平,一开始确定要被吃的那个人。

第二个选择方式是,咱先不管到底什么种族,起来活动活动,走两步看谁身体更好,走不动的人是最先可能自然死亡的人,先把他吃掉,心理上道德方式好得多。这种选择方式好不好?不好,不公平。这个人选择之前被内定或先定,没有在大家当中平均分配死亡风险。

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样选择被害人才是公平的?两种选择办法,第一种选择你同意,只要我同意了,哪怕我是犹太人也没有问题,只要我同意哪怕我身体最弱没有问题,只要同意成了免责的条件。

第二个,不管你同不同意,只要最后选择到你的几率跟别人一模一样,叫平等,每个人被选中几率都是相等的,这就是公平。大家想想看,你觉得经同意后更公平还是平均分配死亡风险更公平?哪个才是更根本的标准?有人现在有点烧脑了。

我问大家,本案当中有一个细节记得吗?威格莫尔率先提议,玩个游戏抽签方法抽到谁算谁,他马上补一句话,要么等一个礼拜以后再玩,我们身体还行。如果现在要吃我能不能退出,我自己自然死亡不要选我,你们选谁我不要参与。好多人认为4人构成杀人主要理由是因为威格莫尔最后撤回了同意,在他没同意的情况下把他吃了,这事就不公平,它不是一个契约,是一个强迫的杀人行为,同意在这里成了关键。

好有道理啊!但是真有道理吗?你不看这本书真的被逻辑绕进去了,法官哪个哪个都跟邪教教主一样,哪个说得是对的,像法官听完原告和被告说完都觉得有按照道理,法官说休庭自然裁判。做爱需要亲历亲为,思想拱手相让,精神快乐是独占性的,我头脑愉悦才是最高级的享受,肉体享受算什么,如果看这本书才能享受最高级的快乐。

同意根本不算什么,我问你,如果一个人杀我时我防卫他,杀人行为是不是正当?难道以东方暴徒同意为前提吗?同意不是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有没有平均分配死亡的风险。有人说老师撤回同意以后,我带你玩,平均分配风险了吗?我们分析一下,撤回同意起到什么作用?

五个人,威格莫尔说我不玩了,请问你,在之前他没撤回的时候,五个人被抽中的几率是多少?每个人20%。当威格莫尔说我不玩了你们玩的时候,那四个人再抽签,每个人被抽中的几率变成多少,对,25%。如法炮制走下去,中间四个人还有一个人说哥们你想得对,我不玩了,出来剩下三个人,抽中几率每个人33.33%还循环。如果一个人再出来剩下两个人,每个人50%。

教育就是知识忘掉以后剩下来的东西

气质的变化才是读书最大的作用

到最后变成当几率升高到不可遏制地步时,最后两个人说这事我也不玩了,这是什么结果。最公平的抽签逼到最后谁都不愿意玩了,最后回归原点,互相一看把身体最虚弱的人干掉,或犹太人吃掉,回到开始最不合理的选择,最开始按钮威格莫尔按下来的。威格莫尔这个情况下没有撤回同意的权利,或即使撤回同意是反而不公平的。讲到这里思路大反转,正不正确不重要,对脑洞大开和创世记的启发,讲到这里大家已经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了。只能讲这三个点,剩下的点大家自己听镇馆之宝。

引经据典,纵横捭阖

怎么听镇馆之宝?怎么迁移知识方法?这本书最牛的不是一般的学术史,如果写亚里士多德怎么想?富勒怎么想?等等,你想跟我想有什么用?几千前历史脉络和思想演进,不能体味精髓的。一个案例把几千年思想史拉到平面里展现,把纵深时间轴拉到一个时空展现各自的优劣,一个时空了解千年,这是它的第一个优点。最好的读书方法是让死人复活左右手互搏。

康德是怎么反驳的?康德说,我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我说因为人的尊严死刑恰恰应该保留,自由和责任对等的,承担多少自由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判你有罪恰恰因为你有自由选择意识,精神病、小孩子不会判有罪,判你有罪承认你是正常人,如果死刑废除你杀人不判你刑,是对死刑巨大侮辱,因为在我心里你是神经病。

康德的逻辑太妙了,高手过招。教育是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有人说小时读一千首诗忘掉了,早知道不读诗,不读诗就是读一千篇文章,不是一千篇文章就是一百本书。读了一千首诗不知不觉多愁善感了,读了琼瑶的小说以后不知不觉会谈恋爱了。这是我讲的左右手互搏。

如果没有电车难题谁知道是权利至上不能作为他人至上的逻辑,没有它能理解那么透吗?根本不会翻它一句。第二点,推荐一个方法,举个例子,已故著名法学家邓俊来,读了三年以后毕业论文的现场,所有这些人只能代表你们研究的人发言,康德过来、卢梭过来、伏尔泰过来。一个学术小组让所有死人和大师在具体情境面前,所有细节全部蜂拥而上,让你体验脑洞大开思维的乐趣,这是镇馆之宝带来最大的启发。

再回顾一下,第一,如果你需要验证一个结论需要典型案件,社会需要虚构细节的思想实验。这样的书是好书。让伟大学者突然有一天同一情境说话,不是各自删减论证自己的道理,有本事谈一件事谈出高下,这能见到哪个流派最牛,哪个流派是一生需要膜拜的对象。这是我对一本书的解读以及《每天听本书》镇馆之宝团队的心法。

阿狮:少文老师讲得太好了!我是《每天听本书》团队的负责人,今天我们给大家复盘了《每天听本书》镇馆之宝项目怎么做的,如果没来得及听,直播没法回放大家可以体验镇馆之宝是怎样的品质,以及我们摸着良心听书是非常好的产品。听书做了1000本,镇馆之宝100本的体量,我们选了“学科内威风凛凛,学科外颠覆认知”就是给得到这些高级外行提供的知识盛宴。

刚才少文老师讲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学科间跨学科的解释,名词解释、案例引用非常到位。借用新的读书方法,为什么请到少文老师解读呢?听书团队做大的转型,各行业的书请专家解读,专家来不了我们上顾问,一定拿出行家里手给出的洞见。

镇馆之宝项目,对于听书来讲,这个项目只是这个产品为你提供的目前的一个维度,未来还会有更多维度,比如新书、国别,各种流派都有可能。我们也会把这个项目里沉淀下来的经验、心法想办法迁移到其他项目里。我们保证产品质量与均匀生产,量也足够的情况下,让你们在成为用户的同时,也能够自己确实获得很多知识,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提升。

包括刚才分享的《洞穴奇案》很多虚拟的案例,我看留言的,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会爱上法律、爱上法学,可能因为这本书会打开你对新一学科的认识。镇馆之宝里面全是这样的书,一天听一本听几本也好,听完之后可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能作为你了解一个领域好的开头。像少文这样优质的解读人解读内容,同时品控团队、产品生产团队全力以赴找更多好书。

如果你还不是《每天听本书》的用户,可以点击右下角,有《每天听本书》月度会员,刚才有人问月度会员听多久,月度会员听一个月,按这个时间往后算。成为会员之后整个库1000多本书都可以听,包括镇馆之宝,少文老师分享的《洞穴奇案》镇馆之宝里可以听。

包括所有产品功能都可以体现,了解书与书之间的图文书单。如果是年卡用户还拥有6张15天的体验卡,可以邀请朋友一起来体验服务。如果你们俩作为高手谈论一个案件,各自想法不一样,每人代表一个法官讨论这个事,肯定对知识吸收有另外不一样的体验。

时间已经不早了,非常欢迎大家去体验听书这个产品。同时你如果已经是我们的用户,欢迎你检验、监督我们这个产品,主讲区主持人帮我发了城邦证,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书,或你觉得哪些书是你心目中的镇馆之宝或你心目中的神书也分享给我们,包括有更好的解读人的推荐也推荐给我们。今天时间不早了,希望大家直播完之后成为听书的用户。大家晚安!

扫一扫,添加我的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