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重要的是先战胜贫穷、走出贫穷
寒门女孩、考入北大、感谢贫穷,这是最近外界赋予王心仪的关键词。
她生于河北衡水的贫困县。全家6口依靠父亲每个月2000元的收入和两亩薄田过活。穿的是别人的旧衣,鞋子经常是磨破的,去乡里读书伙食费贵,她就没法寄宿在学校,每天要在泥土路上颠簸,跟弟弟挤在一辆吱吱呀呀的老自行车上。但王心仪却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引爆了社会热点,但有些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充满了公知的味道。什么是贫穷,公知们经历过真正的物质贫穷吗?那么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依旧贫穷呢?重要的是,你能拿出什么来感谢贫穷???只有精神上的不贫穷,才给了她坚定的力量,才能让王心仪学会自如地处理命运甩给她的一手烂牌!
于个人而言,于胜利者而言,可以骄傲地说出“感谢贫穷”;对于依然在贫穷中的人来说,要学着走出贫穷,战胜贫穷;对于社会来说,我们要做的是摆脱贫困,消除贫困。
只有经历过贫穷,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实,即使仅仅从物质上而言,王心仪的生活其实算不上贫穷,尤其是放在农村,那只是农村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景象。
贫穷是个相对论,你看到富足才会觉得自己穷;你看到周围的人过得比自己好,你才会有深深的无力感。
单位有个小姑娘,90后,阳光而勤奋。她有一次谈起自己的经历,曾感慨说,高中之前我没买过内裤,都是妈妈缝的或者姐姐穿剩的。大学时有个同学,有一个月不去食堂打饭,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啃干馒头。他说他把这个月的生活费丢了,只能每天吃一个馒头,家里也拿不出300元的生活费了。我在想,他没有变成马加爵,也应该感谢自己。列举太多的例子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贫穷本身不能造就奇迹。贫穷带来的是辍学、自卑、敏感……
贫穷带来的影响,比眼前的苟且还要多
在贫穷中奋起的例子很多,但更多的则是被贫穷压垮,继续累积贫穷。或者是带来一些性格等方面的缺点,让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或者还不如苟且。
有个朋友,自己在家闲着,天天想着自己怀才不遇,能够有贵人来相助,让自己一夜暴富。至今还是领着最低生活保障。
朋友一宁,从不参加我们组织的社交活动和聚餐等。他说,这很费钱,我负担不起。其实他的收入也很高了,但心态悲观,对别人的脸色特别在意。
有个做IT的朋友,每个月收入过万,但对人特别抠门,相亲的时候女方提议一起看电影,他说:“那好啊,AA!”几次下来,周围的人也不会再给他介绍,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却改不了,人际交往也不自信,只能是宅男。
在我的印象中,80后这一代,在大学以前,是成绩决定一切,也很少存在比较,很少存在歧视某个比较穷或者邋遢的同学等现象。可当农村的孩子升入大学,尤其是进入北上广等大城市,你才会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有多么格格不入,这个世界广阔到让你无从下手。
当然贫穷也有积极的一面,让你想着奋起直追,让你坚强乐观独立。有个朋友今年才30岁,就开了五家连锁快餐店,他初中辍学,就外出打工。他说,贫穷让我有野心企图成为更好、更有钱的人,因此我不断创业,就是为了改变现状。
虽然我们穿着没有别人光鲜,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体面和尊严
为什么要感谢贫穷,因为贫穷中依然有闪光点,温情、关怀、互助、友爱、自由、坚强……还因为贫穷倒逼着我们勇于面对,战胜挑战。贫穷中,你要认真生活,你不敢生大病,所以坚持锻炼;贫穷中,你要认真工作,不偷懒不松懈,不说是非不抱怨;贫穷中,你还要多多学习,充电提升。贫穷让你闲不下来,贫穷让你心思纯洁,贫穷让你奋起直追……这些是贫穷的另一面,诞生在贫穷里,愈发可贵。
看到一位网友的这句话:“虽然我们穿着没有别人光鲜,但我们依然要保持体面和尊严”,忽然心生感慨。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看《平凡的世界》,迎着光走出黑暗的力量,就在这样的作品和生活里。
物质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意识
有些事情,有些状况,从你一出生就注定了,没得选择。但是之后的人生之后的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精彩。王心仪之所以感谢贫穷,是因为在和贫穷的搏斗中,她是胜利者。那些被贫穷压得抬不起头,甚至在精神上也极度贫穷的人,只能自怨自艾,只能讨论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父母不中用等等。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灵鸡汤,因为它能给你温暖,给你麻醉,给你认同。同样,王心仪的文章,对一些在困境中的人,也是一束光,提供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可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调研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群后,写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书中说到,穷人会越来越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刻苦,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穷人意识。“当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能用来满足维持温饱,他们就没有办法拿出多余的时间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因而缺乏长期的眼光,持久的竞争力,从而导致越来越穷。并且,穷会让人不快乐,而不快乐会影响人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规划。这是恶性循环。”
摆脱贫穷,父母至关重要
摆脱贫困,是习总书记的一本书名,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现在,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扶贫先扶志也屡屡被提起。如何扶志,这个志应该怎么样,王心仪的故事中有榜样。在记者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陪伴与教育,深深地塑造了王心仪如今的个性。
重视教育。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小心仪识数、念字,内容就来自于自己幼时的课本。李春花还专门托在保定工作的兄弟买些三字经之类的蒙学书籍,自己先背会了,再教给几个孩子。这样的母亲,是伟大的,当然也是很少的例子,因为她念过中专,又在村里教过书。
自由选择。“我就希望,他们能自己想明白要什么”。王心仪想学文学做教育,妈妈支持,甚至还建议女儿进了大学要辅修哲学,“文史哲不分家嘛”。王心仪不仅从不参加补习班,还养成了许多兴趣爱好。小学毕业,热衷画画的王心仪想去离家最远,也是县里唯一开设美术班的枣强五中上学。李春花一咬牙给孩子报了名,每周她都踩着电三轮送孩子去二十多里之外的学校上学,电瓶只够单程,回来她就只能推着电三轮走上个把小时。这样的妈妈,能不能多来点?
陪伴和关爱。王心仪记忆中的重要场景,母亲从未缺席。“送我上学,陪我玩耍,一块下地,一块聊天。”如果说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母亲则给了他们最长情的陪伴。
做自己想做的事。以枣强县第一名从初中毕业的王心仪,当时没有选择著名的高考工厂衡水中学。问起原因,李春花说,“哪间学校近我们就上哪间,哪间课少我们就去哪间。”她始终认为,孩子应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网络走红之后,有商家找到王心仪,希望由她代言一些商品。王心仪认为,她从未用过那些商品,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因此统统拒绝了。这样的坚持和从容,这样的拒绝,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只有具有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只有在这种和谐自由中,才有可能战胜贫穷,走出贫穷,从而有资格感谢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