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需要“朗读者”
很少看综艺节目,但是最近被徐静蕾的一则软文做自己的《我很幸福,你却不祝福我》刷了屏。
这把我带入了一个董卿刚主持不久的节目《朗读者》。
从中学毕业以后,已经忘了朗读是什么样子了。大学作为不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我,就因为考普通二甲,那么带感情地跟着录音一遍一遍地朗读那四十篇必考文章。不对,严格来说,是39篇。因为普通话培训老师说,考试的时候两篇试题,可以任考生抽取其中的一篇进行朗读就可以了。所以,按概率算,我很自然地就只读39篇就可以了。
那短短的两个礼拜,我感觉自己的情操随着有节奏地朗读,都升华了不少。尽管,我觉得朗读对我有益处,我个人从心里还是很喜欢的。但是在我考过之后就再没坚持了,没有那个原动力让我再去朗读。
朗读仿佛给我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迷恋这种情感的表达。这是写作和阅读都不能完全替代的一种内心体验。
听人家朗读也是同样那么有感染力。我一下午就把董卿的《朗读者》刷完了,每看一集都能被里面的嘉宾或者说朗读者牵动着心弦。看完之后,我的桌上有两乱的湿湿的纸巾,是感动地落泪的结果。
在弹幕上这个节目是我看到喷子最少的了,大家都沉浸在这种由朗读者带来的美好的情愫里,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成长。有人说从头哭到尾,太感人了,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有人说提出来董卿的妆容有瑕疵,但是很快被其他网友的“这里不是看脸”的呼声淹没了。更多的人用了“伟大”来形容里面这群平凡到生活中如果不说明你都不会想起来的这群人。
但在《朗读者》这个舞台上,他们用自己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诉说着对他人的感恩,用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我第一个看到的朗读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依然来到了湖南一个贫困县,从底层做起,这个村官的职位一做就是数载。
当现场的观众和董卿问道:“你有没有觉得这是大材小用?”
他极其平静地说:“从来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自己是小材,这这片广袤的土地,让我有了有了大用。”
他的名字叫秦玥飞,高高瘦瘦的,由于长期在户外奔波,有着自然的黝黑色,更有一种自信的微笑,那种笑是源于爱,源于责任,源于对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热爱。和他一起的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黑土麦田”这个充满诗意和青春的社团,而这份浪漫是一种为村民服务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他们朗读是一首迟子建的《泥泞》: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初看不动情,那么多颗热血沸腾的心,饱含激情地朗读的时候,即使是我这样第一次看的人,也会为之动容,好似他们青春的血液也流淌到了我的心里。
那大屏幕上,翻书的声音,和朗读的声音,相得益彰。青春犹如在耳际呼啸,我想起高中的一篇课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青年马克思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立志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要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终身。以前读不懂,现在由这群怀有深沉的爱的青年们,朗读出来,却感动到涕泗横流。我们的祖国需要这样伟大的爱,需要这样志向高远的一批年轻的斗士。
所有的泥泞,终将会磨砺我们的青春,在岁月的尽头给我们披上战士的光华。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青年也是从耶鲁这所高等学府毕业,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待遇,投身到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来。他在泥泞的中国大地上建造了第一条铁路。而此刻,多少中华儿女和秦玥飞一样,在泥泞的农村,为村民和我们脚下广袤的黑土,朗诵着青春的赞歌。
朗读者们除了对青春的礼赞,还有父与子之间深沉的爱。
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加,他的作品英文版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唯一入选该文库中国当代作家。
而他此刻作为一位父亲,朗读的是一封在儿子三年叛逆期之后,只身一人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的信。这封信是他当时偷偷塞在儿子的行李箱里的。三年的隔阂,让儿子与这位父亲从没所说过一句话,那扇房门,紧紧关闭了三年。他甚至不知道儿子每天在门里做什么,只要一碰触那条界限,儿子就会离家出走。他开玩笑地说,经历儿子的青春期,就像是陪伴一只随时准备发威的老虎。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忍受着选择了宽容。他说他不怪儿子,可能是由于自己本身叛逆的基因遗传给了他,而他不想错失他的整个人生。麦加曾经在自己17岁的时候,毅然决然上了军校,只因为想要逃离父亲。而他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有整整十多年没有亲口喊过“父亲”一声。在所有的书信里,都是以“母亲”开头的。
我们都经历过青春的彷徨,或许没有麦加和他儿子一样来得猛烈和决绝,但是我们曾经在不经意或者有意地给身边的亲人带来过麻烦,给父母带来过伤害。但最终,父母都选择了默默陪伴我们,走过这漫长而孤寂的青春。
这同时有是一封麦加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
信里的每一段文字都舍不得删减,但还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有限,做了取舍。有着对父亲或者是孩子有着言说不尽的爱的读者,可以网上一搜,就有了。
这样的文字都适合用来朗读。
董卿说,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父母对自己,开始小心翼翼了,不是因为他们恐惧,而是出于对我们无条件的爱。
我想,我们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父亲母亲的守护而开始生命的征程。我们为人子女,尚且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生儿育女,成为人父人母,到那时才会懂得父爱的深沉和母爱的如水。
很多网友,在看了《朗读者》的播出之后,都希望在自己的城市能搭建一个“朗读亭”,希望为自己的心灵和这个有情的世界能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希望有这样的一个窗口,能把我们积攒心中的浓厚情感都能朗读出来。
有人说幸福就是能体会到生活中哪怕最细微的事物,所迸发出来的那种难以抵挡的强大感情。
所以才有了人生的很多小确幸,而那种触及心底封存已久的感情,是多么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幸好,杭州图书馆旁边有这样一座“朗读亭”,我会安排出这样一天,用六七个小时的等待换来内心的呼唤。我想这是值得的,人生总要几次落泪,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了伤痛,而是为了那些平凡中的伟大。
总有一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总有一段文字,让你我觉得似曾相识。而忠义的人这一生都会忠义,勇敢的人终将以勇敢结束。谨以此篇献给人世间的朗读者。
最后以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作为尾声: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却不能被打败!(Man is not made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