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1
表面上看起来,我这个人温文尔雅,不会发脾气,但那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在因为各种原因激起愤怒的时候,人都是不受控制的。为什么要抖落这回事呢,我发现,人内心深处的反抗情绪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总要有一个敌人(或者说那个什么什么敌)在人心中树立起来,往大了说是仇恨,往小了说是愤怒,才会有出口。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要求,但谁又能预测这种“文明”持续多久呢?
有时候人们只是在描述一件事情,一个人的举止行为,但这种描述或者说表达出来而成的语言,难免带上点情绪,这种情绪被传递到听者耳中,就不再是单纯的描述事实了。如此,听者原本由于自己糟糕的事情而暗藏的愤怒情绪被激发,免不了发生冲突。我听到别人在讲说什么的时候,免不了会联想到自己,自己总是那个卑下的角色,被批评的人,或者张冠李戴地安插在自己身上。
人总是有所好恶的。有的人偏好集体,有的人偏好个体独立和自由。听到任何讲述什么什么不好的时候,若是这不好的东西/事物是自己所偏好的,那免不了地咯噔一下,有愤怒但又觉得在理,慢慢地放下了;若是这不好的东西/事物是自己不了解或者反感的,那仿佛找到了知音。所以,你看,反抗意识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在人活着的生命里的每时每刻。
也正因为现实的平庸生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在人类创造的语言里不断孵化,通过它们到达另一个世界。也正因为这平庸的现实生活吧,我总是把描述现实的语词上升到形而上的位置,甚至这已经成为了自动化的程序。这种理解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造成了我很大的困惑。现在想来,那些形而上的语汇在当时就是教条,没有得到任何意义和理解的教条,这在其他文章中也提到过。而当终于见到了那些语汇来源于现实中的事情时,才感到模糊的视界清晰了起来,顺便感慨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正因为此,在腾讯、爱奇艺、优酷这些视频网站上,那些价值几十万的车的广告才会出现在不开会员的观众眼中。我想,这样做的用处之一就是,当开不起会员的穷人们(包括我)在现实中看到那些车时,不会感到惊讶。一场社会性的心理策略,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所以,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乞丐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学家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领到这救济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