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淋雨〕🌹备文沅芷白影选文(简村)春风驿站

苏轼与忠州的“东坡缘”

2025-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长江边

三位老兄,对不住了,时正值五月旅游黄金期,为弘扬我们的忠州文化,让你们曝光了。

这是5月2日我去忠州老街参观时,打过招呼再拍照的三位老兄。

当时的他们没有演出,只静静地站着,我以为他们是配合场景的,谁知自己眼拙,把主角当成了配角。

他们装扮的不是别人,而是响当当的唐宋八大家的苏家三父子。

中间居首拿扇子的是苏轼,又名苏东坡,时年21岁;后边居左的,是他的弟弟苏辙,时年19岁;后边居右仰头捋须的,是他们的父亲苏洵。

虽说是机关的工作同志所扮演,神态还蛮贴切的。

苏轼并没在忠州做官,但他却与忠州有着很深的渊源,甚至他“苏东坡”的名字也因忠州而起。

这里,我们就来说说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的那些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吃货一枚。

他与忠州的缘分,始于唐朝的白居易(772年—846年)。时空相隔两百年,只因他是白居易的粉。

1059年,苏轼三父子沿长江赴京,途经忠州时,想着这是他仰慕已久的白居易任职过的地方,便登岸游赏,一踏先人的足迹。

在这里,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时写下各自的《望夫台》,展现了忠州江水无比壮阔的地理风貌。

论才华,苏轼为“三苏”之首,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特别赏识,说他会读书、会用书,他的文章将来必定独步天下。

这让苏轼声名大噪,却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于是,苏家三父子回家奔丧。

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逢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从此开启了他高开低走的人生。

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山东、徐州等地任职。在职期间勤政爱民,带领军民一同抗旱治水。

1079年,因为工作,苏轼上书《湖州谢上表》。这本是正常的工作报告,却被叵测之人挑了“骨头”冠以罪名将其逮捕,成为著名的“乌台诗案”。

有人要杀他,有人要保他,最后王安石上书求情,苏轼才得以从轻发落,贬到黄州任了虚衔,还被当地的官员所监视,可见这日子过得憋屈。

也在这时,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坡地,种田种地得以生存。

此时,他想到了两百年前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到忠州时,也在东坡路栽花种树,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苏轼没在忠州做官,但他的别号引用了白居易栽花种树的地名,从此成为“苏东坡”,这是他对白居易的仰慕。

期间,爱妻离世,苏轼为她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泣血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为弟弟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我们忠州人排练成了古装舞,上了台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词句间充满了万丈豪情与现实的无奈。

1085年,王安石的变法被打压,苏轼重新启用。然而,他与朝堂终究无缘,当他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时,又遭迫害,再次外调。

后来,他辗转于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做官,其中以儋州最为艰苦,算是流放的极艰之地。

1101年,苏轼逝世。

他的一生,留下太多的千古佳句,除了文学上的成就,还在书画、行医、水利上有所建树,更在被贬期间自创了许多的美食。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凉皮”、“烤生蚝”……可谓琳琅满目。

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我想,正是他吃货的性格才让他能够随遇而安地把任一地方当成自己的故乡。

美食,抵挡了他低走岁月的无尽漫长。

这个以忠州地名命名的大诗人,从此与忠州有了剪不断的渊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