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造就强国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国政府网8日发布消息《国务院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副组长刘鹤》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一部署,根据议事协调机构调整有关安排和工作需要,国务院决定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讨论、审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项目;协调国务院各部门之间及部门与地方之间涉及科技的重大事项。
二、组成人员
组 长:李克强 国务院总理
副组长:刘 鹤 国务院副总理
成 员:何立峰 发展改革委主任
陈宝生 教育部部长
王志刚 科技部部长
苗 圩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刘 昆 财政部部长
张纪南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韩长赋 农业农村部部长
易 纲 人民银行行长
肖亚庆 国资委主任
白春礼 中科院院长
李晓红 工程院院长
刘国治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怀进鹏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高 雨 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兼任。
国务院办公厅
2018年7月28日
笔者认为,这个“小组”的阵容非但不“小”反而实则很“强大”;这个《通知》也出得太好了,只可惜就是出迟了点儿。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此,笔者综合大量资料并特谨慎态度述评如下,乐与网友共同分享。
在对英国、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后方知,若要想成为世界工厂首先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业从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成为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世界工厂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能仅仅只看该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如果从生产总量上看,中国很多工业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人均占有的工业品多数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工业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工业的消费大国,各种工业品首先供应国内消费其次才是出口。2001年中国出口总额是266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当于美国出口额的34%,德国的49%,日本的56%。2013年达到22090亿美元。
从表面看,目前似乎已可认为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了,但实际上还不是而且将来能否成为世界工厂都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在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虽然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集中化的趋势,但也不可能把制造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海外关于中国即将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宣传,是日本、韩国的一些人不了解中国工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而做出的错误判断,甚至有意夸大中国工业规模和水平,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依据。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是什么,甚至自我浮夸,贻笑大方。
我们要看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外资,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工业500强的大型企业,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这才是终极目标。
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以科技领先、制造业发达为主要表征的业生产大国并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强国,我们身边的日本就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有一组数据尤其让人大为感叹——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依旧十分明显,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已接近80%,但主要用于应用技术研发。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而美国、日本、欧盟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导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力不足、进展缓慢、效果欠佳。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美国、日本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就来比较一番!在制造业总产值上,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排行榜上,中国领先美日德不是一点半点。即便去掉其中1/4的外资,也还是能压美国一筹,但一拿到人均去比就差得比远了。这正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2017年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这话说得真实无欺!因为你的单位能耗比人家高出了好几甚至十几倍,而产品附加值却只相当于人家的几分之一;现在偏偏人工成本又还在飞速上升的过程,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基本上也就快没有了。
在制造业的创新对比方面,Clarivate Analytics所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名单上,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9家与34家企业,遥遥领先。而在2015年,则是日本力压美国排名第一。顺便提一下中国,中国2015年上榜企业是0,2016年是1。那家企业是华为。但如果要把这个榜单放大到1000强,人们就会发现美国简直是一枝独秀,而日本这个在二战中的战败小国,竟然成了在“美国之下众国之上”遥遥领先的后来居上者。
我们怎么才能看到日本比美国强的地方呢?在普华永道思略特2017全球创新1000报告中,在通信服务、材料、非必要消费品等高端细分领域日本整体强于美国。而在其它美国占优的领域,日本也在某些环节上有出色表现。在消费的全产业链条上尽管你有多高端,日本常常都可以做到性价比最优,因此很多技术即便不是源于日本,但最终其代表性企业、产品往往都会花开日本。
“日本制造”领先世界的首推“工业之母”——机床。综合看起来这个世界上日本机床业世界第一,没有之一,品牌最多,技术最高,利润最高。总体如此,个体不表。就机床产业总体的技术,日本机床业有优势的领域之广,让人叹为观止。就日本一些只有几十人个人的小企业,例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就算是营销做得牛逼的德国德玛吉机床也要和日本森精合资,德玛吉现在由森精主导,共享日本技术。许多军工级或航天设备,少了日本制造的辅助要么根本无法生产出来,要么是无法达成商业化成品率,要么就是造价昂贵到无法承担。今天,全世界所有工业生产级的顶级机床基本是由日本承包的。综合来看,日本机床业在世界上稳坐头把交椅,没有之一。其品牌最多,技术最高,利润也最高。
从非必需消费品方面比较,理应首推汽车,而这也正是最能体现日本制造业技术高超最合适的入口。中国人买车常常在德系车和日系车之间犹豫不决。然而你也许不知道,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通用、沃尔沃,都高度依赖日本制造业。德国汽车上的空调压缩机,涡轮增压器,自动变速箱,机头导航仪、空调压缩机都是日本品牌;石川岛和三菱是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的涡轮增压器供应商;拿汽车上导航通信娱乐系统来说,沃尔沃用的是日本电装公司的产品,奔驰用的是日本三菱的,宝马用的是日本阿尔派的;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汽车零部件上,全球市场更是几乎被日本垄断。在半导体、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高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也保持绝对优势。
这些东西,并不是说欧美造不出来。但是汽车这种高度成熟的大众消费品,必须要在性价比上取得最优的平衡。这一点,日本制造优势明显。而且在特种新材料领域,美日各有擅长,但日本整体稍胜一筹。例如,美国F-22战斗机的隐形涂料就是日本制造的。另外,还有许多特种钢材......以潜艇艇体钢材为例,早期是美国一骑绝尘,但是日本研发投入、追赶的步伐非常快,目前已经赶超美国。而且全世界最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综上所述,大家应当看到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都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而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产业链的上游高端材料、高端部件领域则不会轻易发生迁移;这也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虽然在消费领域遭遇重大挫折,可照样能够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行文至此必须提醒的是,在二战之后是日本几代人的“工匠精神”支撑着日本最终成为了科技和制造强国的,但迹象表明日本的“工匠”正在消失;那么,时下中国能否凝聚起几代人的“工匠精神”造就一个真实的强国;能否有几代人不再好大喜功、追名逐利,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以及继续崇尚“假大空”,而是心甘情愿地用扑实的“工匠精神”,支撑起正面临大变革时期的中国,并最终把中国造就成未来货真价实的科技和制造强国呢?我老了,肯定是看不到那个辉煌时代的到来了,但寄望于我的子孙后代能看到,并在“工匠造就强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