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0,那么多难忘的时刻
现在是2022年5月,实在支撑不住的先生只好在去年十月就给公司的部分人员放了假,让他们自谋生路,公司给他们交社保直到他们找到新工作为止。
回首过去的两年,从来没有想过那还不是最艰难的两年。今年上海、北京的疫情依然严重,许多私企也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很多人直接关闭了公司运营,选择回老家发展。
我们从来不知道2020年初发生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记得很清楚,腊月二十八,从襄阳过来看望老人家的先生的弟弟要去深圳。为了谨慎起见,我二十七出去给他买口罩,结果跑了几个社区诊所,都已经卖完了。说如果需要就留下电话,第二天到了电话通知。我又去了熟悉的一个药房,经询问也没有了。我不死心:“真的一个都没有吗?”那些个年轻的姑娘有的正忙着给其他客户拿药、有的忙着收银、还有一位在给一位老奶奶免费测量血压。
那个拿药的姑娘抽空回我:“还有两个比较贵一点的,就是那种手术用的隔离口罩没有人要,你要吗?”“多少钱一个?”“22.50元一个。”“两个都给我吧”。我只是觉得有两个可以换着戴。
腊月二十九,侄女也要去襄阳过年。因为知道口罩不好买,头一天下午已经去药房预订了。上午我过去拿,大家都是排队等候。轮到我了,除了给侄女拿到她预订的两包口罩外,我顺带多买了两包,一包5个口罩。想着万一需要出去了总要有个口罩可以戴。回家把口罩给侄女一看,她说不是她预订的那一种,名不符实。可是这个时候有口罩就不错了,没办法挑剔。
2020年1月24日,我所在的地方正式封城。
一时间,原来车水马龙的城市安静下来了。原来喧闹的小区按下了暂停键,里面不再有孩童清脆的笑声,不再有老人到处闲坐的身影。
时光从来没有如此安静,我们也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严的管控。
还好的是因为临近过年,家里面提前储备了一些吃的、喝的,所以生活上开始也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管控越来越严了。有志愿者上门登记每家每户的人数,每天测量体温登记在案。
每一户每天只允许一人出去一趟采买必需品,其它时间都要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面。
这个时候,线上买菜应运而生。在政府指定的安全的社区超市群线上下单,然后超市统一消毒完后送货到小区。
因为不清楚疫情到底有多严重,那个时候我每次出去拿菜都惶惶不安。出门戴好口罩,确认前面拿菜的人走了,自己再过去。
回到家立马把口罩用袋子装好扔了,把外面穿的衣服快速脱去,扔进洗衣机清洗。
那个时候,如果不是要拿菜,我是情愿宅在家门都不出。
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社区群里面询问大家有哪些困难,然后统一解决。
我记得我家当时最缺的就是口罩,侄女走的时候我去给她拿口罩,顺便也买了两包。结果因为当时每天感觉太恐慌,出去一趟就要用一个口罩,用完立马就扔掉,导致家里面口罩严重不足。
社区知道了以后,就送菜上门了几次,避免我们出去拿。
2020年过年,这个城市的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家中过年。没有了以往的走亲访友、喝酒应酬。
小区里面大家都太无聊了,每天全方位无死角的都有人盯着小区的一切。
这个时候还算热闹的就只有小区的群了,各种各样的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消息在群里面不时出现。不过很快就有人出来纠正和说出事实,让大家安心。
从一月到三月,那个时候朋友圈看到的最多的就是:老实待在家,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不乱跑就是不给社会添乱。
先生的头发没办法理,胡子也不愿意刮掉,想看看最后能长成啥样。结果就是三月份解封以后,先生看起来头发很长、满面胡须,整个人都苍老了几岁。
因为家里面老人在,先生又很少走动,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玩游戏。导致解封以后,先生出去理发走了一段路,晚上就觉得脚疼、腿疼的。
好不容易申请四月份可以去北京了,谁知道北京防疫更严。不仅要我们提供社区和小区出具的健康证明,还要提前申请去北京的目的和人数,并给北京所在的社区提前报备。去了以后,北京又要求我们居家隔离。记得我们开车到达北京的那天晚上,北京有一大群人严阵以待的等待着我们,看着我们进屋,贴好了封条然后才离开。
那时候谁也无法预料,时间走到了今天,疫情反反复复的依然存在,隔离和封控成了常态,口罩也成了人们出行的必需品。
我衷心祈祷着疫情早日散去,还安宁祥和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