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

第20章 内心要想平静 路线如何选择

2022-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智若愚研究员

遇到什么事情,你的心情会比较平静?一般是以下三种情况:

(一)可以用已经拥有的能力解决。

比如富人很少为钱发愁,学霸很少为考试发愁,情商极高的人很少为交流发愁,拥有预知能力的人不会为结果发愁等等。面对自己擅长的事情

(二)可以有把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去解决。

比如小说突破百万字,考试拿到前十名,销售突破几百万等等,只要在合理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达到。

(三)远远超出能力范围,绝对无指望能做到的。

比如身无分文,却要亿万家财;手无缚鸡之力,却要打倒上百壮汉;一介平民,却要裂土封王。这种事情对于绝大部分人是难以实现的目标,所以也不幻想,不抱希望。

当你自身能力越强,经历越多,越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敢于面对更大的难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也。

当欲望太多、面对问题太多、追求太高,而能力又难以达到的时候,人最容易烦躁。

所以我们不能等遇到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预想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越早做准备越好。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内心就容易保持平静。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先定目标的原因,确定了目标,我们就可以预想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

(分割线)

确定了志向目标,接下来就是确定路线向着目标前进。

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前进的路线总有好和差,应该怎么走才最好?

《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是儒家以天下太平为目标,确定的路线为:立志——研究万事万物——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意念真诚——心思端正——品性修养好——家族安定——治理好国家——天下太平。

后来王阳明先生前半截路线修改了一下,可能被他格竹子的事情影响,不太认同格物致知,把佛学的部分思想引入进去,强调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认为“只要先辨一个真切为善之志,专一在此,更无别念挂带,便是良知栽根处。从此戒慎恐惧,从谨其独知处下手。别人不知,只我自知处,是谓独知。若能从独知处下工夫,时间久了,自能见意诚境界。意诚了,自然就能认识“知行合一”的本体。识得此体,自然能领悟到自己的良知。”

确定的路线就是:立志——独知——意诚——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两条路线一个以物质为主(物质决定意识)研究,一个从心灵出发(意识决定物质)研究。

第一条路线简约一下就是大部分人的研究方向。即确定目标——找到相关资料——学习——知行合一——达到目标。得益于数据爆发、信息传播的大时代,这条路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

(一)找到相关资料

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很多人都在分享知识,除了极个别方向,只要你愿意去找,就可以找到很多相关资料,比如文献、专利、视频、书籍等等。

难做的就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分析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首先需要自己先了解最基础的知识,然后通过朋友、老师、专家等推荐,选出一些合适的资料进行详看。

(二)学习

现在有各种提高学习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的书籍、课程、软件等等,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一切,会有一些提高。

除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也是尤为重要,当然自学能力极强的人基本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目前比较出名的学习方法有:费曼技巧、西蒙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三)知行合一

学习了就要实践,同样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在手机和电脑上可以借助很多便利的软件,现在很多事只有你想不到的,你想到的很多事情,网上都有解决方法,所以不要一昧的埋头苦想,合理的利用网上资料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

以现有社会资源来看,只要你多学多问多找,资料、方法、辅助工具等等都很容易找到,尤其是等VR、AR技术成熟之后,可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就可以体验逼真的场景、运动、科技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剩下持之以恒和深入思考。

持之以恒一方面靠自信心,一方面靠人的意志力。当你觉得越来越顺手的时候,自信心就越来越强,当你把遇到的困难当做是成功上的磨难,意志力也会越来越强。

关于第二条路线,王阳明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初学者心猿意马,心中考虑的多是个人私欲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因此,姑且可以教他学习静坐,安定思绪,平息心中私欲。

静坐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

首先要有个安静的环境,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手心向下放于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纯用鼻呼吸,讲究细、长、均、缓、轻,最后让呼吸平稳。(之前这些都有所写)

可默背重要文章(心经、清净经等等)或心念几字(南无阿弥陀佛、天人合一等等)或心存一物(天、地、人等等),以一念代万念,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然后还一味像槁木死灰静坐,就没作用了。就要进行第二步“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想想自己那些欲望是不对的比如好色、贪财、慕名等等,把它消灭掉,留下好的欲望,好的追求。这种功夫是不能间断的,平时要像铲除盗贼,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萌动的时候,就要立马斩钉截铁地克服,绝不能姑息纵容,让它有放松的机会,不能包藏它,更不能让它有生路,如此才能尽扫心中的私欲,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诚意”和“谨独”进行护航。

“诚意”就是正念,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实际上就是不要欺骗自己内心,对于重大问题内心必须坚决,认为对的就是对的(理论上应以圣贤之道为准),把不对的去除。不要天天换标准,今天觉得不义之财是坏的,明天经不住诱惑取了又觉得没啥,内心长期处于矛盾之中,人就容易起烦恼。所以学心学的人如无道德、法律的约束,很容易走极端,好人是真的好,坏人也是十足的坏。

“谨独”意思是就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于自律,在一段时间内思想行为要统一。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就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难以知行合一。

概括就是坚持信念,静坐思定,摒弃杂念,以诚意谨独护之,久之可心神安定,之后就可以进行其他行动了。

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比如《盗火》,讲的主要就是“心流”,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一些练习让大脑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的“心流”状态,让人全身心投入,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全身的细胞感觉都调动起来,还充满愉悦感。在你做特别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应该会有这种感觉。

上面第一种是用身外之物培养,第二种是用心培养,却缺少了一种,身体培养。

一方面可能是过去人需要经常活动身体,所以不需要说,常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可是人家也是经常写毛笔字的,腕力那也是很强的,比干体力的人差点,比现代人可不差。

另一方面有可能大家觉得身体不重要,影响甚少。很多古人都追求极高的精神境界,舍去一身臭皮囊。现在为了安全,很多学校宁愿学生下课在教室里看小说,也不让出班级门活动,对孩子的身心有很大伤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的重要性远远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身心合一也是存在的,所以必须要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活动幅度小的安全锻炼,才能在学校得到广泛的推广。

而这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练呼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