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了凡一生

      前言:标准一旦建立,就只会升不会降

      可以说终于等到一部中国科幻电影诞生,如初见《大圣归来》时庆幸中国动漫影业的进步神速,《流浪地球》实在让我止不住地兴奋和期待。毕竟刻板印象中的国产电影五毛特效,真能让人瞬间蒸发所有观影热情,时常怀疑自己走错片场。

      趁着春节假期,我也请了半天假一睹中国硬核科幻的风采,下午两小时观看电影,一小时阅读原著,大快朵颐,比较痛快,借着兴奋劲谈谈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微剧透]]。

      相比原著,电影仅仅沿用了《流浪地球》原著的世界框架:太阳急剧氦变,太阳系不再适合地球生存,人类协力使地球”流浪”,具体内容基本完全改编。毕竟电影和文字表达方式、侧重点完全不同,且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愿,相对个人来说是完全可接受的。不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陆,不是地球剧变建造诺亚方舟逃离,而是抵消地球磁场引起的自转,半球面成千上万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脱离星轨,被迫流浪于无尽的旅途中。虽然理性能理解过程极具艰难,但感性上还是脑补了诗意般悲壮画面——如果有梦就去流浪吧!

      之所以称为流浪,并非计划的漫无目的,而是航程实在太长(原著以千分之三光速航行2500年至比邻星),在无知未来中紧拽着一线希望,从意境上就让人多了几分遐想,这是大刘科幻小说立意上的高度。

      关于视觉效果,影片的特效无疑是影片的最大亮点,硬核所在。相比以往的PS特效,《流浪地球》所表现出来的恢宏画面、细腻质感,实在是国产科幻电影特效的一大飞跃。一如“上帝的喷灯“地球发动机的开启、仰望木星逼近、木星牵引改变地球轨迹、引爆木星冲击地球等等画面,观影实在是一种享受。尽管仍有部分地方存在瑕疵,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并不影响观影体验。

      关于主题,电影中对理性与感性、宏大与渺小、现在与未来等都有所探讨,点到为止。比如对于理性,从某方面说,人类一生成长过程即是感性走向理性的历程,在数据化驱使的今日,转变进程越发缩短。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历史数据测算并描绘个人画像;在谈婚论嫁时根据配偶的各项指标评估着婚后生活质量,资本、爱情与繁衍遭遇狭路相逢,凡凡种种无可厚非,甚至是某种意义的进步。但是理性追求了最大化效益,却丧失了人性。而人类之所以为人,正是这抹不掉的人性,正如电影所言“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对于家庭,“家庭,是文明最小的细胞”,是泱泱大国的沧海一粟,但是却具备完整的生命体特征,会分裂重组,会衰老淘汰,在浩瀚宇宙的冰冷法则中宛如无数星星之火,传承着生命的希望,非常贴切中国文化中家的概念。世间千万难,家永远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温柔乡。应团聚的日子,是否还有人在等那趟《归途列车》。对于希望,“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PS:钻石虚假的珍贵,皆因因垄断和宣传,具体请看《血钻》)。生活,很多时候不是看到了希望后而选择坚持,而是坚持下来以后才出现希望。虽然太阳死了,但是人还活着,这就是希望。

      最后吐槽一下故事线上的一些不甚满意的地方。

      其一儿子与父亲感情线的问题,竟扯上病危的母亲来表达父子起初的不合,从刘启年幼遭遇无父无母的不公待遇而不理解父亲的角度出发多好。不然后来刘启反常选择救援,一定不仅仅是基因突变,而是大脑突变;其二反应核心问题,救援队员竟然在大难不死后因是否继续执行任务的细小争执直接枪击救命能源。一句饱和式救援感觉解释得不够妥当,添加一个伤员角色面临生死抉择再做出此举多好。其三是车辆驾驶问题,别说被“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洗脑了,在拥有停止地球自转科技的年代,车辆方向盘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些情节交代实显仓促。

      总体而言,影片画质精雕细琢,用细腻的质感将末日世界徐徐展开,达到了商业片高制作的水准;切合主题思想,恰逢新春佳节,无论身在何方,家是无数中国人心中念想;引发延伸思考,中国电影开始从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理性思考等方面表达东方思想,相比只会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高呼“我要爱国”,实实在在地制作精良影视作品,干练地盖上“中国制造”印章,输出中国价值才是中国强大最有力的证明,以上。第一次写影评欢迎大家给予意见和吐槽!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他们决定选择希望,而我,选择购票!

      为什么我看重这部电影?因为标准一旦建立,就只会升不会降。

      感谢大刘,感谢郭帆,感谢吴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