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杂货铺怀旧向|||关于装满童年回忆的那些动画……

消失的矿区俱乐部

2017-01-10  本文已影响24人  暗香之渡
消失的矿区俱乐部

7

肖卫琴

  无数在矿区生活过的人,都会对俱乐部印象深刻。一想到俱乐部这个词,记忆深处就会会为它点缀当时匮乏的文化生活的快乐而怀念不已。矿区俱乐部,折射矿区几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侧影,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和往昔回忆。

 每个矿区都会有几座标志性建筑,最有特色的大概就是俱乐部。由于俱乐部都在家属区附近,在一大片平房中,赫然耸立着高高大大的礼堂,在矿区人心中,俱乐部就是一座“文化圣殿”。虽然很多俱乐部建设风格很雷同,但是相对于办公楼的方方正正,俱乐部还是建设特色还有有着鲜明的而又独特的文化元素。在我的印象里,每当有吸引人的新电影上映,大家都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的消息,俱乐部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上千人一齐涌入俱乐部看电影的场景,大概都会矿区人心头萦绕。

 俱乐部墙面上都有矿区文艺骨干们手绘的宣传画,内容大抵是几个工人一起工作,以团结奋进为主题。当年平沟矿区就出了很多这样的人才,有一个在矿区公安科工作的小伙子,由于画画的好,他手绘墙面的身影,就常常出现在俱乐部二层。

 幽暗的礼堂里,一道光映射到大屏幕上,伴随着胶片轴有节奏的转动,影片徐徐上映。谁要是刚好站起来,挡在光束上,屏幕上立刻就会出现一个大黑影,礼堂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喝倒彩的声音。如果入场迟到了,就会有好心的售票人员,拿着手电筒,帮着找座位。

 当年我同学爸爸刚好在矿区俱乐部工作过,很多人巴结,就为了弄两张位置好的票。他告诉我们,最早电影放映都要靠手摇,所以没有严格时间指标,每秒摇13、4格至25、6格都有可能。而一本拷贝1000英尺的标准在当时已经形成,放下来就是11-17分钟。当年放映机组采用前苏联技术,放映机组都是铁皮的,手摇式倒带机、散热风扇如今都已经成为文物。有次,去一位老师家做客,他竟然送我们一份以前矿区发放的电影票,说让我们好好保留,很有收藏价值。

 

消失的矿区俱乐部

 那个年代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匮乏,能花两毛钱,看场电影,就是非常奢华的享受。学校看电影,那就是孩子们的节日。同学们很就一排排地站好队,心情很是愉悦,虽然看的都是《小兵张嘎》、《鸡毛信》、《白毛女》、《一江春水向东流》、《英雄儿女》等有着浓郁时代特色的影片。大家都会为了英雄人物的跌宕命运而唏嘘不已,如果谁要刚好跟好同情某个汉奸之类的角色,立马就会被同学们划为异类。

 偶尔有《少林寺》这样的让大家都喜欢电影上演,那票可是千金难求。我们就跟着在俱乐部工作的同学爸爸,三个人买两张票,悄悄地混进去,坐在最后排,安静地看电影。

  在矿区俱乐部,很多大型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作为少先队队员,我胸前系着红领巾,无比崇拜地望着主席台的先进劳模和领导,他们是那么高高在上,让人尊敬。很多大型文艺演出也经常上演。无数矿区的文艺骨干,成为俱乐部里的“红人”,井下工人辛苦去下井采煤,艺术人才们就在俱乐部里紧张排练,要是矿上有人家的孩子,成了文艺骨干,走在街上都被人羡慕,听着大家无比艳羡地夸赞:“说谁谁的孩子,唱歌真好,是个人才呢。”家长心里可都乐开了花。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从台前走到幕后,在矿区俱乐部里成长,矿区俱乐部也变成文艺人才成长的摇篮,据说很多艺术骨干由于表现优秀,都从井下一线调到了机关工作。

 回忆当时洛阳道,歌魂空与残花飞。每每忆及俱乐部旧事,不禁也有宋代田锡的心情。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俱乐部尽管有无数故事,消失在历史云烟。但那些年我们去过的俱乐部里,不仅仅有硬板椅、水泥地,打着手电找座位……还有更多矿区人难忘的记忆和往事,尽管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却伴随着时代烟云,成为矿区人回忆过去旧时光的谈资。

消失的矿区俱乐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