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 | 观察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
最近看了一些李松蔚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其中一个案例让我非常震惊。
他说,假设一个人头上有一块淤青,以及一辆自行车被撞凹陷了,如果一个月后自行车保持原样,说明这期间没人动过它,但如果一个月后这个人头上还是有一块淤青,那说明一定有人对它做了什么——比如,持续不断地把头撞伤。
他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如果一个系统没有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有人对它做了什么。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感到细思恐极。
如果你对当下的状态不满,并且感到这种状态似曾相识,那么恭喜你,很有可能重复跳进了某一个思维的大坑。
举几个例子——
为什么我谈恋爱总是不得善终?
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上级的赏识?
为什么我做的工作自己总是不喜欢?
为什么我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
为什么——你的头上总有一块淤青?
再想想答案——如果一个系统没有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有人对它做了什么。
你,对自己做了什么?
为什么你谈恋爱总是不得善终?
可能因为陷入爱情的你总是丧失自我,可能你爱抱怨的习惯吓走了ta,可能你的付出感太强总是有一种受害者心理,可能你对到手的东西总是不再珍惜。
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上级的赏识?
可能你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总表现得太急,有时机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就溜走了。
为什么我做的工作自己总是不喜欢?
可能根本原因在于你的好胜心太强,从而总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比拼,你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补上短板。但你听说过反木桶理论,或一个词儿叫“降维”打击吗?
很多时候,首先是自己的思路错了,才导致在人生的路上同样的选择总是一错再错。思路错导致行为方式错,所以总是离想要的梦想总是越来越远。
更可怕的是,你的自尊会进一步受到自我攻击,导致更“低自尊人格”,其结果就是不断给自己撞上新的“淤青”,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你的行为模式。
这种对自身行为模式的感知非常非常困难,大部分人即使觉察到,也只会自怨自艾或“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啊”,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这时有一个局外人帮忙指出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很重要的。这个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你可以选择向他们倾诉。
朋友和家人跟你比较亲近,能过滤掉情绪里的夸大因素,而心理咨询师有科学的方法论,知道该相信什么。
当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后,如何克服或走出?李松蔚的答案再次令我惊诧不已。
他说:
真正的“改变”,是反直觉的。
真正的“改变”,是做以前不会做的事。
比如孩子不好好写家庭作业,家长总是忍不住督促、训斥,把孩子锁在小屋里,还时不时推开门偷偷监视……然而孩子照样拖延,成绩照样差。
在家长的潜意识里,催促孩子会让他们觉得心理舒坦,尽管其实没什么用。
此时,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都不做”—— 不要催促孩子,不要发火,不要替他管理时间。
可能这看起来很难理解,但有些改变确实是“反直觉”的。我想想小时候写作业的类似情景,确实觉得没人催促反而效率更高。
这对行为模式的启发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同样是,“什么都不做”。
工作难度很大,很烦躁,下意识想找朋友或男友诉苦——打住!“诉苦” 是你的直觉,是一种行为模式。
停下来,不找别人,尝试着靠自己解决。
不断地加各种各样的社群,追求个人成长,“极致”、“践行”、“时间管理”……打住!“学习”是你的直觉,是一种行为模式。
停下来,别急于追求个人成长了,尝试去修习正念吧,哪怕,看看李松蔚也行啊。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真正重要的改变,是反直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