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历史有意思大学青春

西电近90年招生人数曲线

2018-10-22  本文已影响3人  专业行走

阅读历史学家安德烈娅·武尔夫新作《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不但了解了德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博物学家洪堡致力于自然科学的传奇一生,更对他著名的“自然之图”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两百年前的“自然之图”

这幅绘制于两百年前的“自然之图”,根据洪堡自己的解释,其目的是想“在一页纸上展现微观的宇宙”。当洪堡正在努力将大自然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时,之前和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却正忙于把自然划分为若干紧凑的分类学单元。

面对这么一个宏大的科学命题,洪堡给出的只是一幅图。这幅图以一种特有的整体视角,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全新角度。这是洪堡的首创,也是他留给世界的重要遗产之一。

3年后,也就是202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会迎来自己建校90年的重要节点。审视和回顾一所大学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选择太多的维度——

传统的包括:校址变迁、学校规模、领导更替、隶属变化、杰出校友等等,以及最近兴起的三大奖、国字号人才、SCI论文、人均科研经费、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甚至是学生入学成绩、毕业生薪酬等等。

但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简单且形象直观的角度,尽可能把西电近90年来的发展反映出来?怎样能够通过分析一组简单而易于获取的数据,尽可能为西电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用参考?

洪堡“自然之图”呈现问题的简洁思想和解决思路,启发人寻找这样一个维度,去勾勒西电90年的变化,尤其是在把西电放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阅读。

终于,当翻到《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1947-1987)》第202页时,一幅绘制于1986年12月的“学校历史在线人数统计表”跳了出来。受此启发,收集整理而出的西电历年招生人数曲线,很好地回答了上面提到的那两个问题。

通过阅读这条前半程呈现锯齿状起伏变化、后半程进入匀加速发展的西电历年招生人数曲线,我们可以看到西电一路走来筚路蓝缕的创业道路,也可以隐约窥见不久的将来西电那令人充满期待的美好前景。

洪堡的“自然之图”和西电“洪堡学者”

能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大家了解一些有用的科技知识和有趣的高等教育历史,这是笔者撰写的这一系列对于西电校史的反思文章,期望达到的另一个目的。

因此,在第二小节重点介绍西电那条特别的历年招生人数曲线之前,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两百多年去,看一看时年33岁的洪堡绘制的那副“自然之图”,以及后来为纪念他而设立的洪堡基金。

1802年,年轻的洪堡还有他的队友邦普兰、蒙图法尔和何塞,正行径在南美洲神秘的大陆上,考察位于今天厄瓜多尔中部的钦博拉索峰。这座海拔6310米的山峰,是一座圆锥形的死火山,也是距离地心最远的地方,从地心到峰顶为6384.1公里。

俯瞰钦博拉索峰的山麓以及远处起伏的峰峦,洪堡之前在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所见过的事物,被渐渐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返程之后,他准备将自己对自然的崭新理解呈现出来,这就是“自然之图”。

最终在他《植物地理学随笔》中出现的这幅“自然之图”,描绘了钦博拉索峰的纵剖面。这幅图,以一张维系万物的大网将自然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当同时代其他的科学家正忙于为自然构建出等级严密的系统,忙于将五花八门的品类填入密密麻麻的表格时,洪堡给出的自然只是一幅图,简洁而明了。

这幅图展现了把自然界看做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的自然观,在山峰的不同高度标注所生长的植物,并在图侧标注出重力、大气压、温度、化学成分等数据。

以如此简练的形式传递这般丰富的信息,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洪堡被同时代的人们公认为继拿破仑之后最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令人倾倒,予人启迪。关于他传奇人生的更多内容,可以参见《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1860年,人们为了纪念洪堡建立了洪堡基金。如今,这个基金每年都会提供给年轻学者到德国学习的奖学金和生活补贴,获得这项奖学金的人被称为“洪堡学者”。

西电人与洪堡基金是有缘分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职教师中的“洪堡学者”至少包括:苏玉鑫(2005-2007)、李志武(2008-2010)、陈小力(2009-2011)、马娟(2013-2015)、王玺(2018-2020)等。

关于洪堡再多说两句。不像哥伦布或牛顿,洪堡并没有发现新大陆或新定律,他是以他传递的世界观而闻名于世的。可以说,他的自然观点已经渗透到了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之中。

洪堡其实还有一个哥哥,全名叫威廉·冯·洪堡。后者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普鲁士高等教育奇迹的创造者。他创造的这一教育模式后来被称为洪堡体系,与纽曼式大学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两大模式。

洪堡大学

洪堡体系后来深深影响到了苏联高等教育,再后来甚至影响和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1952年院系调整时,西电这类工科性专门大学的出现,与这一体系是有关系的。当然,这都是后话。

西电的“招生曲线”和两个发展阶段

人才培养始终是排在大学首位的基本职能,这是不可动摇的核心。所以,这里选择了把西电建校以来历年的招生人数制成一条曲线,以期能够一窥学校近九十年发展的全貌。

数据主要源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1947-1987)》,以及《往事话西电》《红色摇篮——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历史回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事记》等书籍,因资料有限不可能完全准确,请考据党谅解。

最终,根据数据生成的这条西电历年招生人数曲线,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31-1966的锯齿状波澜起伏阶段,二是1966至今的匀加速发展阶段。

从建校一直到1947年,西电差不多都是作为部队通讯技术人才的培训机构出现的,所以其招收人数每年都不多,一直维持在200人左右,这还是算上了学校各个前身的总和。

西电历年招生人数曲线图

1. 锯齿状起伏阶段,两次大的发展

1947年到1966年,这是西电的锯齿状起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又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时期,第一次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基本达到了年招生千人规模。1949年军委工校成立时,学校招生人数一度达到2629人。一年的招生数,相当于之前10多年培训班时期的总和。

分析原因,锯齿状起伏发展阶段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主要叠加了两个大的时代背景:

一是1950年10月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作为军事院校的西电,自然被正在进行的战争深深影响。相关内容已有详细描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上一篇文章《抗美援朝战争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二是1952年完成的华北、华东地区为重点的院系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提到,这一年9月,中央决定将国内原有的高校分为综合性大学、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这种分类法,完全学习了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就是洪堡体系。

锯齿状起伏发展阶段的第二个发展时期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迁址西安之后的1960年,学校招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值4035人。这个数据十分惊人,因为差不多40年以后的21世纪初期,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才又恢复到这个水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记录的时代背景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刚刚完成。作为“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在校生44.1万人,专任教师7万人。

回顾学校校史,上面记载:军令如山!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西电前身)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从河北张家口迁址北京的原定计划,献身大西北建设,西迁古城西安,自此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办学征程。

纵观西电这一阶段两次大的发展,几乎都是在国家政策机遇之下进行的,尤其是得益于军事院校的特殊身份。毕竟,西电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

2. 匀加速发展阶段,四个重要节点

自改革开放以后,西电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保持了一致,进入了匀加速发展阶段。总结后面这几十年的发展,单单从招生人数这一指标看,大致包括4个关键节点。

一是一千人招生规模节点。这一个节点是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两级学生差不多是同时入学的。资料显示,当时两级学生总计招收了1722人,差不多达到了每级千人的规模。

这批人当中,有100余人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随后成为西电教学科研战线的重要中坚力量,这批校友中还成长起了包为民、张尧学、王中林、武向平、段宝岩、郝跃、杨小牛等7名两院院士。

二是四千人招生规模节点。对应这一个节点的是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从那时候开始,西电本科生硕士生每年的招生规模,终于达到了40年前出现过的峰值,也就是4000人左右。

持续进行的扩招,倒逼着学校走上了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的道路。期间捉襟见肘的办学条件和景象,至今许多西电人仍历历在目——西电版《大学自习曲》的调子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2003年前后的研究生甚至是在校外租住的宿舍里度过研究生生涯的。

三是八千人招生规模节点。2004年10月7日上午,丽日高照,西电新校区大操场飘旗结彩,处处洋溢着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一天,5014名本科生新生参加了首次在新校区举行的开学典礼,他们成为了西电新校区边建设边入住的第一批学生。

这一年,加上留在老校区学习的研究生、专科生,西电招生规模达到了近八千人。可以说,西电新校区的启用,是学校发展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奠定了今天学校办学的基本格局。

四是一万人招生规模节点。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西电除网络教育之外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正式接近万人大关。

虽然招生数只是学校发展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但一所大学也唯有保持一定的生源之后,进行人才培养才有了肥沃的土壤。一切正如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所讲的那样:

《大学的理念 》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校友的“人口红利”和西电未来前景

2017年开始,西电所在城市西安,接连发布了力度空前的户籍新政,推出了“史上最优”的人才政策。其结果是:仅仅2018年前6个月时间,西安新落户人口就突破了50万。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一个地方和组织来说,人口红利会带来一系列性的变化。就像因为中国高校扩招产生的“工程师红利”,后来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生产效率和水平。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有一家互联网企业打算招聘人才,它肯定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程序员,因为这些地方有“工程师红利”。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招收学生并培养成才的学生,其“红利”会在多久之后显现呢?

如果以进入大学时学生年龄为18岁、成才年龄约40岁左右计算,那么高校开始享用自己学生这个最大的人口红利的时间,大致会持续出现在招到优质生源之后的20年以后。

西电建校于1931年,50年代的两次高速发展,其实与当时的西电人均在部队和国家重点单位的重点岗位是有一定联系的。而后来张家口时期和西安初期的两次大规模招生,又为学校改革开放之后的匀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截止目前,如果统计早期军队时期培训的学员,以及后来在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西电学生,西电校友总数大约有20多万人。

初步分析发现,这20万多人西电人中,大约85%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招收的学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20万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西电建设了新校区之后招收入校的,姑且把他们叫做新西电人。

对一个大学来说,发展的“人口红利”大约会在20年之后显现。对于西电,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新西电人,将在西电建校90周年的时候,陆续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10多万西电人成为社会的精英,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步伐,到2031年学校建校一百周年时,西电的未来是让人充满期待的!

(特别说明:1、函授、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未计入招生人数;2、计算毕业生数量时,未考虑本硕或本硕博均就读于西电的情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