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明月共光辉文艺星空

唐诗欣赏系列之二十四:生民之哀歌——張籍的两首乐府诗

2018-09-16  本文已影响94人  耕夫呓语
图片来自网络

中晚唐时期,诗歌界突起两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从杜甫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一首首现实主义的杰作,千百年来,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安史之乱”后,唐王帝国由盛而衰,辉煌不再。外则藩镇割据,内则宦官专权,西域吐蕃又趁乱扰边。期间虽出了李泌、陆贽、王叔文等几个贤相,皆遭打压与排挤。

三两根栋材,如何撑得住将倾之大厦?

国愈乱,君益昏,;官愈腐,民益窘。统治者一方面要守边平叛,一方面又要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以,加紧了对人民的盘剥,百姓被沉重的徭役税负压迫的喘不过气。在生死的边缘绝望挣扎。

今天,我们不谈政治。只谈谈在国破家亡的乱世,诗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良知,震聋发聩的诗句,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为民生疾苦,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大部分读者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诗句耳熟能详。但对下面这两首乐府诗,可能有些陌生。

其一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梨傍室空,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食肉。


其二 《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这两首诗的作者名叫張籍,与白居易是同时代人,比白居易稍早一点以新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白居易在提倡新乐府运动时,除了杜甫,就及其推崇張籍,赞其“尤工乐府诗,绝代少其伦”。

張籍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出身寒门,中进士后一直官职卑微。与“苦吟诗人”孟郊和散文大家韩愈交往甚密,韩愈有诗《调張籍》相赠。韩愈散文名篇《张中丞传后叙》的开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張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足见这对文友交情不浅。

白居易在阐述他的新乐府诗的创作宗旨时有言【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張籍的阅读诗,就完全符合这样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质朴流畅,但又及其形象生动,反映现实深刻。或者干脆说,白居易是读了前人的作品,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第一首《野老歌》。描写了一个耕种山地的老翁,辛勤耕耘的收获,却尽为官府所敛,家徒四壁,无所充饥,只得和儿子在山上采食橡子果腹。

这首诗,看似通俗,却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在表达上,层层推进,含而不露,最后一个鲜明的对比,把读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前两句,完全是白描的手法。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这里面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家贫在山住”,因为贫穷,在山下的平地上盖不起房屋,只能依山而居,可以想象,这居所绝不是王维的山中别业,而是杜甫的在秋风中摇曳的茅屋。

坡地,一般都是贫瘠之地,荆棘丛生,多为人拋荒,弃置不种。所以,这三四亩薄田,是老翁开荒而得。“苗稀稅多”四个字,直言不讳,揭露现实。东晋陶渊明退居田园,只写出“草盛豆苗稀”,完全从歌咏自然的角度怡然自得,不愿触碰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弊端。在思想境界上,張籍的诗要比陶潜、王维的的田园诗高出一筹。

收成少,税赋多,无所剩,不得食。但官府收取以后,又作何用场呢?“输入官仓化为土。”。这样强烈的对比,诗歌的艺术性凸显。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进入琼林库,日久化为尘”异曲同工。

因为无所食,只得和儿子到山上采摘橡子充饥。休憩之余,举目向山下的河流望去,却看到来往江上的大商巨贾,珠宝盈室,喂养的狗都在天天吃肉。

通过对现实社会不平等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着就是诗歌艺术的臻境。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嘈杂的今天,我们今天看到一则云南“冰花头”男孩的新闻,明天看到从北京一落马高官家中搜出几吨重的钞票,也许不会有什么太多的心理感受。但当诗人把这样的情景,用高度凝炼形象、富于节奏感的语言,把它们放置在同一语境中,变成“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是无可比拟的。时代的呐喊,成为千古传诵的乐章,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我们来看看張籍的另一首诗《征妇怨》。从汉朝起,人们把戍边的士兵称为“征人”,写征人之苦,也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如果说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诉尽了征人的幽怨之情,岑参的“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尽了边将的离乱之苦,那么,張籍的这首乐府诗,则是征人之妇丧夫后的孤苦无依的凄惨绝唱。

这首诗,可以说比之《野老歌》,有着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言辞之沉重犀利,如闷雷之贯耳,若锋刃之剜心。只“昼烛”两字,征妇无助绝望之情,已是无以复加。我只能久久对着“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这样的诗句瞠目结舌,也只有对着“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这样的诗句欲语还休。

面对这样的诗句,所有的话语,都成了多余。

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评价張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为箴言。没有把苍黎的疾苦感同身受的情怀,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

耕读堂主人

草于2018年9月15—16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