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径走多了发现眼前没有路了
前几天写了两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不少读者看后很有感触,从网上从书店买回一摞书,觉得“是应该好好读书了”。但有位朋友特别好玩,留言说:“读了你的文章,觉得读书很有必要。所以我花365元在一个平台买了音频读书服务。这个平台邀请了很多知名学者专家,每天花20分钟为我讲一本经典好书,也就是说,我每天花1元钱,一年就可以读完365本书,太赚了。”看到这句话,我有点哭笑不得,只能感叹“这真是一个追求速成的年代”。连读书,都可以让别人代劳了。连读书,都可以追求一天一本了。
这位朋友并不孤独。在追求速成的路上,我同学也是他的“同类”。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这真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上亿人都寻找着成功的捷径。
看吧,各大书城前50名畅销书里,差不多一半都是各种速成法。点开手机上的知识付费平台,排名最前的永远是这样的内容:《20天成为会计高手》,《一年内实现财务自由》。再看看我们生活的周遭,也到处贴满了“速成”广告:《30天写出一手好字》。《一个月减30斤,不反弹》。上亿人就这样奔忙着,以实现自己的速成之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格拉德威尔《异类》。格拉德威尔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在调研、统计、分析数千名“顶级大师”后,他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不管是作家、音乐家、画家,还是棋手、运动员,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都经过了至少1万个小时的专业训练。如果每天训练6小时,一周训练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8年。连达·芬奇、莫扎特这种神童都不例外。也就是说,成功从来没有捷径。
这两年,有很多人质疑一万小时定律:“谁说训练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了。”这是典型的误读。一万小时定律从来没有说过:“只要训练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大师,而是说大师必然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这是两码事。
慢,即是快。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有一段名言:“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世上所有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走。你以为的捷径,其实是最大的弯路。
我有一位在农村的亲戚,二十岁时来城里打工,那时我还在上学呢,就见他老是往我家跑,让我父亲给找工作。开始的时候,我父亲给他找了一个什么机械加工的工厂,想让他学门手艺。
可是,他干了没几个月,就不愿干了,说太累,也没意思。父亲没有办法,只得又求人给他找工作。送他去上班时,父亲说,好好干,干好了以后不打工了,自己揽活也能养家糊口。但那位亲戚,没干多久又辞职了,父亲气得不愿再管他。
两年前,我陪父亲回老家见过这位亲戚一面,花白的头发,一脸皱纹,和父亲唠叨:“唉,在城里打了半辈子工,也没挣到钱,还不如我侄子呢,在城里打了五年工,就买了车。”
父亲说:“你要是一份工作干下去,你在城里买房子都没问题。你自己没长性,干什么都三天热度,这么多年,一样拿手的都没有,你怎么能挣到钱?”
亲戚不说话了。
是啊,不管做什么职业,都要有一年的学徒期,两年的生存期,三年的职业期,最后再步向事业期。一旦认定某个行业,开始就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只能让我们停留在生存期,然后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最终一事无成。
同样的事,有人成了翘楚,有人成了逃兵,有人终成大器,有人一事无成。
我有位高中同学,前两年喜欢上了“知识付费”。他说:“虽然要花钱,但可以买到经验。”于是他忙着付费去听各种课程和讲座。什么《三个月赚到一百万》,什么《30天学习改变人脉圈》,两年过去了,他为“知识”付费了一万多,但是连屁都没有放一个。“不仅财务自由没实现,工资也一分没有涨。”还有一位同学,我做微信号的时候,他也想做,于是向我求教“速成法”。我说我哪会什么速成法,只是老老实实多读书读好书,老老实实做笔记、反复记忆,老老实实地写文章、反复修改。但这位同学不信这些,他觉得我“抠”,不肯传授“速成之道”,于是他又四处寻找“涨粉秘诀”去了。一年半过去了,我的读者从几百变成了200多万,而他的粉丝依然只有几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一个情况:就是几乎所有追求速成的人,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原地踏步”。就像网上那个段子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所以,对于上亿追求速成的人,我有两句话想要分享:
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薇醒:soarwangbo 或 加:童教脑潜能.可获取《全脑行业最新趋势》资料一份。
●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
●捷径是最大的弯路。
很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米歇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群四五岁大的孩子,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颗棉花糖:“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我就再奖励他一颗。”
说完,他就打开门走了。15分钟过后,他回来一看,发现三分之二的小孩把糖吃了,而三分之一的小孩忍住没吃。很多年以后,米歇尔找到了这群孩子,结果发现这三分之一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历、健康、事业以及成就。于是米歇尔提出了“延迟满足”概念:人的命运轨迹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与你面对“满足”时,能否做出“延迟”有关。所谓延迟满足,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愿意克制当下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并老老实实地为之去拼搏和努力。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代,
一个人能不能取得大的成功,
取决于他为了达成目的,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延迟自己的满足,
并愿意老老实实地付出汗水和努力。
喜欢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
“树不可长得太快。
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
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
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