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学》之『致知在格物』

2017-01-26  本文已影响51人  莲连

继续说《大学》,“致知在格物”,要想掌握天理天道,首先要探求万事万物的本源。“格”有靠近、研究、穷尽三层意思。格物有两种方向,一是从外去格,就是朱熹老先生倡导的:接近事物并研究它,找出万事万物的本来规律,达到掌握原理的目的。二是从心去格,就是阳明先生倡导的:盖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他认为人心本自俱备天理良知,只是被物欲蒙蔽了,格物就是除掉这些物欲。其实二者并不对立,方法不同,道路不同,目标一致。阳明先生因为上过朱老夫子的当,所以对此耿耿于怀。阳明先生年轻时,看到朱老夫子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真理。于是拉了一个姓钱的好朋友一起在自家后院,啥事不干,死盯着一片竹子,打算看出天理来,结果,朋友盯了三天昏倒了,阳明先生身体好,盯了七天也昏倒了。我们在觉得阳明先生可爱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的认真精神,而我们当今社会普通欠缺的就是这种认真精神,人们常挂在嘴上的都是“差不多”、“大概”、“也许”、“可都”这些字眼。当然,阳明先生这种格物法也是误解了朱老夫子的本意,有点急功近利之嫌。朱子的本意是要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万事万物的观察、思考和研究,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永恒而普遍的“天理”,这个功夫绝非三天两天就可达到,但是它成就了阳明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天理”。实际上,二者并行不悖,都要经过学习、经过思考、经过研究,都要下一番苦功夫,“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下了多少功夫,我们登攀了没有,天上不会掉馅饼。阳明先生良知也要通过经典的学习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去掌握。“格物”是八目的一个其本条件,千万不能忽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