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看,谁人都浮沉;仔细读,无人不厚重
干奶奶习惯叫自己孙子的小名儿,每每听得我心泛泪光。心心念念想着,如果我也有奶奶能够如此称呼我,是该多好?毕竟我的小名已经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长达二十个春秋了。但讽刺的是,她老人家的亲孙子(我曾经的同学),闻其声,似便可怒发冲冠;听其语,又或会扬长而去。在多少人看来,当初取其名为“必为”,期待其能够有所作为,而如今似乎最大的作为,便就是竭尽所有的气力与家人“对抗一切”了吧。。。
相识12载,我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干奶奶都不曾缺失过,我俨然已将她老人家视作我的亲人。但我和必为是为朋友,也是家人。每每奶奶打心底里为我一点点成就所开心,或者想要将我向他们这个庞大的家族网介绍的时候。或许都是必为和我的关系的一次降温。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证明别人的不行,更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多差劲。所以每每身处这样的比较中,无论是朝着哪个方向来评估我,我的心都是惶惶不能安的。我试图向奶奶表达过我内心的想法,我和必为发展的方向迥然相异,追求的生活更是有质的差别。如果每次我的出现都会成为“激励、鞭笞”必为的关键要素。那么我便在无形中担当了一个“搅局者”的角色了。可诚如“罗马非一日建成”般,成长教育中的影响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又怎是我的一席夹杂微薄观点话能够左右分毫的呢?
如果必为小一点,我想奶奶或是他人或许还会把他的行为理解成一个“熊孩子的皮闹”。不巧的是,我们长着长着就到了父母长辈们期待我们懂事成人、立业成家的年纪了。我想这不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更加不是我们愿意这样的。如果说二十几年前,我们比别人晚学会叫爸爸妈妈,晚学会走路等等,奶奶又或父母能够给予的耐心几乎是冠绝古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二十多年以后,面对参差发展的孩子们,走在后面的人就自觉地要过上有“负罪感”的生活了。这么多年和必为以及奶奶之间的相处,有些话藏于肺腑间,却是不能在回去的那一两日道得尽言得明的。就如而今,必为身边那么多的长辈亲人都以关切之名责怪奶奶把必为宠得骄纵了。所有的人都用以爱之名而衍生的教育,其实就是和必为之间的对抗。如果说必为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那么,成熟的一方应该由谁来扮演呢?成熟的事情,又该由谁去做呢?
很多很多时候,大道理铺陈开来讲,被记住的是少之又少。我常常在想,难道父母长辈在竭力地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三观认识就是错的吗?犹如必为,在所有人的道理中挣脱跳跃,仿佛他住着的,和我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在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懂事的时候放肆;在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恋爱的年纪追求自由;在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中不羁。那么,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世界是怎样的?又有谁愿意聆听?!
当我们听到孩子说,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宇航员,我想要...的时候。走过的桥比孩子们走过的路还多的你会怎样说?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饭还多的长辈们又会如何看待呢?是鼓励也好,是教孩子认清“所谓的事实”进而“脚踏实地”也罢。都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但你一不小心要是长到了“成熟的年纪”还在说着“不成熟的话”,那扑面而来的“教育”还能否给你一丝喘息的余地呢?必为在我眼里就是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的,我都不能想象如果我持有他的想法,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不会比他做的更好。那么,面对家里的期待,面对家庭的安排会做做种种排斥反应,便也是不难理解的了。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如果愿意奋发努力,改善自己,惠及他人自然是值得鼓励称赞的。我如果只想偏居一隅,安稳度日,快乐自己,不碍他人定也不是性格中的原罪。我尝试跟必为沟通过他内心中真正所求的到底是什么?他还不是很能放得开自己来交流心中所想。是他没有话想说还是这么多年来他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契机呢?现在的必为应该是不知所措的,他不知道“I want”和“I need”的界限,他不知道如何通过不清楚的表达来清楚表达自己的内心。他跟我袒露:他只是想简简单单地做他自己,开心的时候没人分享,伤心的时候也不会找人倾诉。他认为,朋友在一起,就应该开开心心地分享,他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提及他不开的事情使得两个人都不开心,他更不愿意大家聚在一起谈不开心的事。他真诚而简单地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这么地简单,只有欢乐,没有伤悲。而那些伤悲他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消化,他庆幸的是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来找到缓解情绪的方法。他不是没有为更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作过努力,仅仅是他做的,跟身边人的期待大有不同。如果说他错了,他错就错在没有活在大家的期待里,活成大家期待的样子。他还有什么错呢?你可以指责他近“而立之年”,仍不愿背负责任的懈怠,除此以外,他只是没有活成你这样,仅此而已。
跌跌撞撞的未来或许才能让必为告别纸上谈兵的曾经。此刻诉与必为再多的道理,都不如让经历教会他该如何来圆梦。奶奶的手还是把必为攥得太紧,甚至有点疼了。必为想挣脱奶奶的手,却尚未尝试过如何独立前行。奶奶看着摇曳在风中的孙子于心难忍,深怕其摔倒受伤,便又将手伸了出去。此番往复不断,必为自是少了体验疼痛的滋味、体验生活的困苦、体验得来的不易、体验没有了关切,又是何等滋味!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但却需要所有人共同思考,思考在教育中“听”和“说”的重要性。思考必为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道理,而是能有一个能够静得下来,听得进他心声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许你会和我同感:粗略读,谁人都浮沉;仔细读,无人不厚重。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不厚重的灵魂。如果有不同,差别仅仅在于,你了解了多少,了解的又有多深。
✔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总有期期,可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