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作者、大多是被改革的对象
过去几天从封神电影延伸探讨,对历史和四大名著等作了一些政治分析,也就是历史上改革派与保守派,以及历史撰写权的归属。
中央集权制始于秦始皇,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秦孝公与商鞅,汉武帝,宋神宗与王安石,以及金庸笔下的逆袭的书生教主们...... 都是试图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伟人,推行各式各样富国强兵的改革。
每一次的变法和改革,都是一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的先锋派们,引领着国家跨步向前走,他们在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时候,有的人落下了 美名,有的人遭受了骂名。赏罚捧骂并不来自于改革方案的好坏,而是来自于动了谁的利益,或给谁带来利益。
然而,人的认知是随着自身立场而逐渐形成的,久而久之这种立场就会变成价值观,人生观,改革派对于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和对理想的追求,被赋予使命的他们是不在乎美名或骂名的。
比如特朗普,民主党骂得越凶,反而他越骄傲,比如已故的科比,客场球迷骂得越凶,他越兴奋。
如今我们也学会了,西方国家指责我们越夸张,说明我们做的对了,戳到他们痛处了。当然,历史的车轮,总要把一些人碾压在脚下,伟大的事业,也往往也会让一批人,成为代价。
代表豪强的司马迁,代表士绅的司马光,哪怕代表门阀的金庸,这些人政治中郁郁不得志,无力阻拦改革的进程,失去了自己的护城河,失去躺赚的老钱身份。这就像在新一轮科技生产力爆发之际,中美都不约而同地对旧的垄断阶级进行清算,来打开数字时代的大门。比如对医疗,军事,教育,能源,地产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把那些手握权力资源的旧地主们赶下历史舞台。
(说到司马迁,标志性的身份就是太监,那太监是怎么来的呢? 太史公司马迁如此反对政府改革,必然难逃一死,他是花钱从死刑变成了宫刑。就像院长们交了巨额罚款,被职位阉割但保了命)
于是,这些人只能在文学领域搞一搞创作,以自己的核心诉求为标杆,把对立面都写成反派,不要以为这是偶然,不信继续看:
人在郁郁不得志时,才会激发出文学的灵感,换句话说,要是顺风顺水有大把的钱赚,谁还有功夫写作文? 肯定是全身心投入钱权了。
古代伟大的诗人作家,为什么大多不是被贬,被淘汰,就是命运被转折,郁郁不得志?或者俄罗斯为什么多出文学家和诗人? 因为缺少出海口的俄罗斯生来寒苦,没有生意可做;欧洲的艺术家为什么集中在文艺复兴? 因为黑暗中世纪是全欧洲的噩梦,才能激发出文艺复兴的灵感和使命感。
工业革命之后,大肆敛财的英国哪里还出过新莎士比亚? 日本问什么有工匠精神? 因为国力有限,没有资源市场,没有增量可言,唯有不断精益求精来赢得内卷; 否则,为什么侵略的时候没有工匠精神呢? 因为资源多,烧杀掳掠一辈子都够了,谁还讲究细节呢?
美国为什么没有文学和艺术,为什么讲究快餐,没有歌剧和雕塑?因为美国一直在赚钱,或者说,美国的艺术是政治,美国的工艺是科技。
站在各自的角度,主角与配角,阵营的两边,都有着最崇高的理想也罢,不择手段也罢,都是只因为立场的不同,难以互相包容。尤其现在增量没有,零和博弈的局面更是有你无他。
在主角们看来,改革是为了统一实力,能够集结全民之力,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封狼居胥,都是利用改革和生产力去创造新的增量,所以必须先斩断那些躺着吸血的地主们,这些希望岁月静好地主,控制着各类资源,在每一次的改革过程中,一边不断反抗,一边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代价,地主利益受损,又无力阻拦,只得写书来宣泄主观情绪。
纵览两千年,秦孝公的宗亲国戚,汉武帝的豪强门阀,宋神宗的土豪士绅,教员的地主买办,他们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沦为改革派的资源,打地主是为了把地主的资源,以人民的名义抢过来。
团结群众,反对土豪劣绅,打击买办,而内战时期的国民党,蒋介石自成一独走,自然不能避免麾下人各自为营,只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不会沦为历史车轮下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