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选择“纸袋还是塑料袋?”
看到这个荒唐至极的问题,我差点没有笑出声,“哈哈哈……谁会选择塑料袋呢?我们不都是环保主义者嘛?”
然而,在我们本能的以为纸袋更环保,甚至还笑嘻嘻的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帮了地球母亲一个忙时,这背后的事实数据却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制作一个纸袋所需要的水是制作一个塑料袋的三倍。
只有24%的人会重复使用纸袋,而67% 的人会重复使用塑料袋。
纸张生产比塑料生产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
回收1磅纸比回收1磅塑料多消耗 91%的能源。
这是真的嘛?我内心一阵波涛汹涌,“怎么可能,这数据是哪来的呀?靠不靠谱啊?我才不相信那些乱七八糟的统计部门做出的颠三倒四的数据呢?不管是谁,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会选择纸袋。”我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了我的固有认知。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一旦接受了一种观点(要么是接收的观点,要么是自己同意的观点),就会把所有事物都搜集来,支持和赞同这个观点。”
丹尼尔·吉尔伯特博士是哈佛大学接受和杰出的幸福研究者,他这样描述了受试者的思维过程:“我得到的这个东西真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我没获得另一个,它应该是很烂的。”
无论如何,我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寻找安慰。
我相信大多人都接到过有电信诈骗嫌疑的电话或者短信,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那些诈骗话语如此之拙劣,套路如此之幼稚,可每年依然有很多很多人被骗的倾家荡产呢?”我见过最可笑的一幕是,即便警察找到了受害者,并且还当面劝阻受害者,“你现在在与骗子通电话,请立即挂断电话,配合我们调查。”然而,受害者却依然我行我素,反倒还天真的以为那警察是伪装的。
为什么?在我们把这件事当个段子,经常拿出来与朋友当做谈资的同时,有没有浅浅的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他会这样?受害者真的傻嘛?骗子真的骗术高明嘛?很高明嘛?或者有没有什么值得探究的点,有没有什么被我们忽略掉的细节?”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道出了这背后的真理——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这句话真的应该写到一张纸上,贴到自己家里最为显眼的地方。
你会为了自己的尊敬的老师、支持的领导,以及那位从未谋面的偶像而站台嘛?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当希拉里上台演讲的时候,支持特朗普的一方民众会做出什么举动呢?他们的智商会瞬间拉高,他们会理性的分析希拉里的言辞,狠不能把其中的字词句一一筛选一遍,若是有悖事实,逻辑混乱,甚至是搭配不当,民众们会第一时间指出。
可是,当唐纳德·特朗普演讲的时候呢?这同一波人又会做出什么举动呢?是的,与你想的一样,他们的理性瞬间降至为零,情绪高涨的他们才不顾特朗普说了什么呢?在这波民众眼里,他就是神,一位能救赎于苍生的神。
我的偶像是法国足球名宿——齐内丁·齐达内,令我心碎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法国与意大利的世界杯的决赛上。当比赛临近尾声时,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而被红牌罚出场,最终,失去队魂的法国队遗憾错失大力神杯。可是,即便到了今天,我仍然不能理性、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肮脏的马特拉齐,不知道在场上说了什么话才激起了齐达内的愤怒。”还有,“哼……果真是个小人,肯定是嫉妒我齐的才华。”更有,“我不管,谁说都没用,我齐就是当世第一中场……”
看吧,“足球场上故意伤人,理应被红牌罚下”,可我却只字未提,更从未想过。
言归正传,“在超市购完物,准备结账的你是选择纸袋还是塑料袋呢?”
我的答案是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