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知 读书需要学问 现在明白 原来读书也是需要机缘的
第一次阅读《坛经》大约是三年以前。当时因为备课,买了一本。
书买来,认认真真打开,看了没几页就放一边了!原因无他,看不懂!
第二次打开《坛经》是因为好友。好友问我有没有《坛经》,她想借来一读。我说,有有有。回家后翻箱倒柜找出来,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突然想,反正也读不懂,就送给她算了。紧接着心里又一动:送人之前,再读一遍吧!这样想着,以经迅速打开书。我打算在最短时间内浏览一遍,哪怕读不懂!
这一打开不要紧,居然读懂了!只用了一个小时,我读懂了!
为什么用了一个小时?因为我打算上午去单位时顺便给好友带去。因此,我也仅有一小时阅读时间。
这本书的体例分三部分,文言原文,注解和白话译文。
最节省时间的办法就是看文言文。我走马观花连蹦带跳,看懂的就过,看不懂又觉得重要的就看注解和译文,实在看不懂的划过去,十分触动到内心的就多读几遍,顺便用彩色笔划一道……
不知不觉就是半本书,看时间正好读了半小时!心中一阵狂喜,这样子,一小时还真能搞定!更令人欣喜的是,虽然囫囵吞枣,感觉还真是读懂了!这样的收获让我振奋不已,兴趣更加浓烈可谓如饥似渴……顺便把自认为重要的,能够概括这本书的关键句子摘抄在扉页上。
大约一小时后,意犹未尽合上最后一页,心情依然亢奋不已!万万没想到我居然能读懂《坛经》,万万没想到我居然在一小时之内能读懂《坛经》!我同时在这次阅读中发现了两点。
第一点:我的阅读能力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前后两次不同的收获便是最好的证明,第一次因为读不懂而弃读,第二次却在短时间内读懂。
第二点:确切体会到泛读的力量。在这之前,我是不怎么认同泛读的,认为精读才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而这次阅读《坛经》,读懂《坛经》却受惠于泛读法。或者说,恰恰是泛读让我迅速找到《坛经》叙述主线,明了《坛经》根本要义。
很怀疑,如果不是泛读而是精读,上来就拉开架势一字一句,恐怕又会迷失在文字里,或者半途而废。
可以说,是这次阅读让我确确实实意识到泛读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我敢大言不惭说一小时读懂《坛经》,以下两点便是证明。
第一,看懂了《坛经》这本书的主线。
这本经书以六祖惠能的生平为主线讲禅宗,读后,既知道了六祖的故事,又知道了坛经的要义。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六祖青年时期的故事,主要讲五祖和六祖的故事,六祖和神秀的故事;第二部讲六祖得到禅宗衣钵之后弘法的过程,讲禅宗修行法门,比如定慧等学,比如坐禅和忏悔;第三部分讲禅宗六祖点化信众,并培养接班人的过程;第四部分讲了六祖老年时的故事,以及最后一次讲法。
第二,get到坛经的要义,总结一个字“自”,恰恰是这个字奠定了禅宗中国式佛教的基础。六祖说“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他认为,人有“自性三宝”,他认为人“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自金刚”总之,“自皈依佛”,也就是自己就是佛,想要获得禅门要义,只有不断向内,发现空性证明空性。
以前认为,读书也是需要学问的,这次阅读却让我意识到,读书也是需要机缘的!感谢好友的借书行为呢,如若不然我将和这么好的书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