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红沿河的峥嵘岁月——探访红沿河
记录红沿河所见所闻
首先看了《春华秋实红沿河》纪录片,了解了红岩河核电站的奋斗历史。然后看了整个红沿河,俯瞰全貌、甚为壮观,紧接着是原理介绍,讲述了核电站的发电原理。
红沿河原始地貌图 红沿河核电站规划效果图接下来进入了模拟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高科技,天花板上布满了10几个摄像头。经工作人员介绍,原来对核电站进行控制的地方,而且上岗人员也是在这里培训。
为了安全起见,这里同时设置了几个控制层。第1层由操作员来控制,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有操作员来操作,而高操负责提醒。如果第一层坏了,那么交由高操控制。而旁边还有一个日产的不知名玩意,如果前两个都坏了,那么由它来替代,他们都是可以由柴油来发电的。如果这三个都坏了,就需要用到另一个高科技,只要一按按钮它就停止工作。如果这四个都坏了或者是有坏人挟持之类的紧急情况,就需要最后一个终极控制层。
值长负责整个团队的工作,身为值长不但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术,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抗压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当机立断,如果因为员工的失误导致核电站停止工作,一小时就会损失数百万元,并且当年的奖金和职位变动就与这个团队无缘。你一个人就关系着下面的几百个人,对于值长的能力素质要求可想而知。而员工每天六班三倒,一个人盯着六台电脑,随时关注核电站的情况。
而值长都是从操作员干起,操作员升为高操。而想要当操作员需要经过层层考核和筛选,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笔试、随机提问、发证上岗,光是一个理论考核就是8个小时,前后加起来比高考还久。获得操作员上岗证最快是3年,至于最慢的,有一个考了12年依然在努力,而高操和值长的难度可想而知。听了讲解员的解说,我感觉一个操作员不亚于清华北大,而当年的值长、操作员、高操,如今早已走上了高管岗位。
原来360行,行行不容易啊!
核电站原理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目前世界上核电站的反应堆有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但用的最广泛的是压水反应堆,占世界核电机组总数的六成,它以普通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是最成熟、最成功的堆型。
核电站用的燃料是铀,核电站利用可裂变材料铀-235的原子核在可控链式裂变反应中产生的热量来发电。在反应堆中,当一个中子撞击铀-235原子核时,发生裂变反应--它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热量,裂变反应产生的新中子继续撞击其他铀-235,进而不断放出热量,并使裂变反应持续下去。
核电站原理图核电站中最关键的点在于反应堆,是进行核裂变的装置,我们以压水堆为例。在反应堆内用铀作为核燃料,水作为冷却剂,进行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而水在这个过程中会吸收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变成高温高压的水,即核能转化为水的热能,然后这部分“热水”沿着管道进入蒸汽发生器,变成水蒸汽,然后利用水蒸汽推动涡轮机旋转,进而再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这就是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的一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烧热水”,可是其中的过程却非常复杂。
核电站与环境
核电站发电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严格限制在反应堆和相关管道内,用于冷却的海水与反应堆之间有多重屏障隔离,不会带有放射性。国家环保部每天公布我国核电站的环境信息,各核电站信息均满足国家规定。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发电近20年来,包括香港、广东省环境监测机构给出的监测数据均为正常,表明核电站没有给环境带来任何影响,核电站周围海鲜可放心吃。
红沿河核电站厂区内和厂区周边设置了12个环境监测点,对周边环境进行24小时监测。监测数据与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并实时传输、共享,进一步增强了核电站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核电站选址
核电站的选址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要求选址半径5公里以内不能有任何断层。
红沿河核电站不在地震带上,位于华北断块区的辽东块隆西缘,处于完整、稳定的花岗岩基底上。红沿河核电站厂址地震和地质调查始于1978年,先后开展了数十个地质和地震专题研究,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严格的厂址安全评审,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审核,红沿河核电站采用的抗震设计参数完全满足要求,且有较大富裕。
红沿河核电站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在防抗强地震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充分落实纵深防御原则。
红沿河核电站不会发生海啸,海喷通常由里氏6.5级以上深海地震引起,目海水深度达到1000元量级、地现为垂直标动才可能形成规模较大的海德,红沿河核电站批令的读海平均深度小于30米,加之渤海海峡较管,外海海咖皮传至红电河期近海域时能量会迅速爱流。红沿河核电站在防止海喷和超大风暴潮等方面采取了充分的安全举措,井通过了业内专家评审。
核电站环境效益
与同等规模的火电项目相比,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后,每年减少标煤消耗约1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00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相当于造林6.6万公顷。
核电环境效益2022年,红沿河核电上网电量再创新高,达到41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2.59%,占大连市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93.5%。截至2022年底,红沿河核电已累计实现上网电量2363亿千瓦时,充分发挥了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感悟
作为世界第三大、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核电站、东北首座核电站、东北最大的电力能源投资项目,红沿河核电站对于振兴东北经济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沿河核电站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标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一代又一代,悠悠红沿河。17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石砾遍野;17年后,这里厂房林立、绿树成荫。万千核电建设者在这里留下最美的青春、最深的记忆、四季流转的峥嵘岁月,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的红沿河6台核电机组,英姿飒爽、魁伟地站立在渤海湾畔。
正是许许多多这样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一个个智慧的头脑,为实现祖国经济腾飞贡献巨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了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