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智随想录心情随笔

学智随想-最近一些想法(无题)

2018-08-06  本文已影响537人  孙学智Steve

2018年8月6日 学智随想-最近一些想法(无题)

7月21日 参加Global Forum on Education .Manila

上一篇随想写完,一直没有时间动笔,是真的没有时间,转眼50天过去了。假设人生有30000天,这又悄悄被勾去千分之一。

50天写了十几万字的项目申报材料,现在还在写,最起码还有一周才能完工,这么多字能出书吗?不能!能干啥,也许能有点货币收益苟延残喘。有同情者说,你别太累了,这样身体会受不了。其实身体的劳累并不值得一提,因为无论如何在今天这个年纪也坚持不了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到点儿困了,自动就“宕机”了,脑子还在转,眼睛已经闭上了。有吹捧者说,你太牛逼了,我咋就做不到呢?其实这就如同让狗熊追着跑百米,都能跑出一定惊人的成绩(狗熊的速度据说是80公里/小时)。有跟从者说,人生就是需要这种拼搏的精神,你是精神与实践的导师。其实我只是在黑暗丛林里没有方向的一只苍蝇,我认为各种努力与突破是我并没有看清楚方向,一味使蛮力而已。有鄙夷者说,堆砌出来的文字材料,有什么可值得写,无非是混口饭吃。其实,您说得对!可是我得吃饭呀。

不能总是抱着电脑敲键盘,我还顺便听了上百小时的各种慕课或者所谓的付费课程,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课程我实在不知道如何用“听”的方式往脑袋里“灌”。纸质书好像读了两个“半”本,但也都没有读完,都是困得不行时,上床看几眼,然后就扔一边了,不是读不下去,而是不愿读下去,因为会耽误睡觉。我姑且把听得和看的统称为“读”。

最近“读”的书,大部分是各类各家讲哲学,有总纲式的,有一家之言,有“科普”,还有是“流行”。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还是有所提高。特别是当人处于某种较大压力时,读哲学确实可以提升脑力和缓解压力。

 菲律宾礼仪小姐-她们穿的是菲律宾国服

无论老庄孔孟还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马克思他们处于的时代条件一定是“乱世”,社会本身动荡,各种思潮出现,这时候哲学家看的太多了现象,而后想现象后面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推导出一堆或一组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达到一个“治”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好的结果,这个逻辑下,越是当自己感受到当下的事情棘手和“鸭梨山大”时,越容易吸收这类方法,以求改善当下的困顿局面。

写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那你推荐几本书吧。若以前我可能还真的会这么做,第一有求必应以表示自己的“仁”,显示自己道德水平高深;第二你找我推荐,就等于我好像高于你,那么就可以显示自己的学术水平高;第三可以顺便传递自己的认知,推荐出一堆高深莫测,且自己完全没有没有看过的书籍给大家,但是谁又知道我还没读过呢,推荐中国的必是古人,文言,显示自己古文能力;推荐国外,也必是那些仅译本就几十种经典,然后不忘附一句“还是读一读原版比较好”,显示自己的外文能力。现在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反而不会再做这种事了,我自己若做不到融会贯通,也就别因为显示上述一、二、三(因动机故,上述三点顺序可随意调换)而误人子弟了。因为所有困惑与看何种书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最终要问的问题都是一个:怎么才能赚钱。

我自己也没有到衣食无忧的阶段,所以我周围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有钱人,有权人,乃至他们的二三代,人家自有人家那个层次的导师和朋友,轮不上我。既然我自己都赚不了几个钱,我又如何能解决发问者的“终极”问题呢,既然解决不了终极问题,那过程也必然是错误的,因此如何解决终极问题的过程方法我也提供不了。所以要么提问者慎言,要么我闭嘴。岂敢岂敢已。

我秉承拿自己说事的原则,不涉及他人,经验也为一家之言,有心人或可参考之。

家史,我生在北京,祖籍山东,按家谱记录孙膑第七十代孙,再无新的史料出土前,至少现在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后代传承有序,见“辈”字可定宗族,可历代衍圣公也是明确的,也就是孔子后代很多,所谓孔子嫡系传承也是一脉传承,官方认定的。至于孙膑后代就没那么严谨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嫡系传承,但是也没有办法证明我就不是嫡系传承,那就看什么时候国家能认可了。(这种论述方法就是一种哲学中逻辑方法,证明不了真,可以反过来问你怎么证明假)。这就形成了一种可能性,一旦什么时候我成绩比较大了,官方或可认可,我就成了嫡系了,一笑了之。

上学,我跟头把式用了30多年读到了博士生,现在大部分人都用25年不到,没得比,比也没用,错位了。

工作,我工作了17年,而跟我同样年龄,如28岁(一路凯歌式的小学到博士)就毕业,工作时间为12年。生生差出5年,所以这种比有意义吗?很显然又错位了。所以比这个没意义。

结婚,我结两次婚,我都不知道我该跟结三次婚及以上的比,还是跟结婚一次的比,同年龄下,依然错位,无可比性。

生孩子,我儿子还在娘胎里,我得大部分同学的孩子都基本10-18岁了,也就是我还在当“奶爸”的时候,他们都准备迎接第三代了。孰优孰略?有什么可比性?没得比。

挣钱,这就更没法比了,我不认为我是什么商业天才,所以也没有几个钱,要是以我真实消费习惯,我估计如果中国物价不出现太大变化时我在家混吃等死活好几年。而很多人,到日子不发工资就能饿死。有些人从出生就可以混吃等死。还是没得比。

读书,一年我能读几十本书,我记得黄安(台湾地区)曾有3个月读500本书的情况,我读不了那么多。大多数人一年读不了10本书,我的直觉是这类人一年买的书肯定超过20本,但大多不读。我自己一年买几百本,也就能读20%,还得看心情和忙不忙。所以依然没有什么可比性。

教书,我是五个国内大学的兼职教授,10个大学的创业导师,可一年课时量也就50几个学时,还不如个助教一个学期上课多,更比不了“青椒”的量,能教化几个学生?因此还是没得比。

语言,我会点汉语,会丁点儿英语,认识德语字母,我最近关注的中国(含港澳台)的学者基本上至少4门语言傍身,而我周围的朋友有会北京话的,有会陕西话,有会内蒙话的,还有粗通粤语的。这有啥可比吗?

生死,我至少还活着,现在大量新闻都是比我年龄还小的人去世了。都有成就(没啥成就也没有谁会关注),这又有啥可比。

要么没法比(错位),要么不能比(出身),要么没得比(学问),要么不比(财富),那就没什么可比的了。既然么得比,那烦恼从何而来?既然没有烦恼,那么压力从何而来?

马尼拉家中书架一角,实在没地方摆了

我的压力来源是跟自己比,而非跟别人比。我希望我过的每一天是有意义的,如果今天不出活儿,我觉得浪费了时间,我有压力。我希望我身体健康,如果今天烟抽多了,酒喝大了,我觉得浪费了身体,我有压力。我希望我能多读一点书,如果今天没有时间读书,我觉得浪费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我有压力。我希望我能多赚一点钱,如果我今天又给正在玩的网络游戏充值了,浪费了金钱,我有压力。我希望我能知识更丰富,如果今天打了网络电话说几个小时的“励志”话语劝告别人,浪费了听慕课的网速,我有压力。我希望我的外语能努力更好,如果今天我仅仅是买了当天的报纸(Manila Bulleting),但是完全没有读一个词,浪费了学习的内生动力,我有压力。诸如此类,就是我的压力来源。何尝跟别人比过?

到这里依然会有人说,你做这些的终极目的不还是最后要落实到跟别人比吗?比成就,比金钱,比地位吗甚至比孩子?我倒要说一句话,你这病治不好了,因为谁能证明第二天早上还能看到太阳,朝闻道夕可死是一种境界。如果成就,金钱,地位,甚至孩子都已经达到天下第一,那您就死了得了吗?显然你死不了。所以最终还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昨天,前天,上个月,去年,十年前比,否则你的成就感从何而来?而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哲学中的范畴,由此再追求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哲学。

一本符号学的通俗著作,挺好玩的(忽略字迹潦草)

说点正能量的话题。当年列宁给马克思写信,问:马老师,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广大的俄罗斯推广。马老师回复:小列呀,感谢你的来信,但是我所说的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使用范围为高度工业化的德国鲁尔及德国其他地区,因为有大量的产业工人。东方的农耕地区我不清楚,但我认为不一定合适。列宁收到回信后,觉得自己看明白了,认为苏联也有产业工人,遂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广袤的俄罗斯推广共产主义。苏联的成功掀起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毛主席及老前辈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及苏联的真实社会主义改造,发现其实苏联还是农业人口是多数,那么能成功说明农业人口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然后就有了新中国了,也就是早期中国提取的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也就是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现在为啥又重提马克思主义呢,因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高度工业化了,当然出现了大量的产业工人,那么原版的马克思主义就有了其真正的土壤,所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是真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阉割版的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修订版。

我爸留学的意大利小城维罗纳街景(2018年7月8日 托人拍摄)

结束之际,奉送最近偶得几句话吧,不说出处(有出处),怕有人又查去,然后买本书在家里放着。

关于读书:读书要读作者已经死去30年以上的书,因为如果作者死后30年还能流传,说明其还有价值。

关于文化:去涉猎那些流传久远的文化,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古罗马文化,因为一个文化流传千年而不死,证明其长期有效性。

关于外语:英语是强势语言,应用面广,但是无法用历史证明其真正的有效性,属于入门语言,即使这个学不好,也不必担心,因为汉语更强势。但应了解其他长效语言。例如马克思所说的工人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去查定义。就中国目前而言,不是只有工厂里的工人才叫“工人”,所有的打工的,有老板给你发工资的,你并不拥有这个公司的情况,你的身份都叫“工人”。

关于出国,基于上述,可选择长效语言国家去留学、游学、甚至生活(将来还是要回国的)才能有效的掌握语言进而掌握其文化,然后才能用从不同的传承文化中汲取营养。翻译成汉语的书不好吗?好是好,但是你确定这里面没有意识形态扭曲的问题吗?这里面没有翻译者对语言掌握的能力问题吗?但是你不去那个国家,你知道作者原本的含义是啥,注意西方哲学和科学也是基于本国的现象而来,哲学家不是社会学家,他们不是事事去调查的产生的结论,因此都带有其本地、本村、本国、本族意识而推而广之到全人类的。有很多哲学家一辈子都没离开100平方公里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产生一方思想,就是这么简单。

卤已经打好,等面下锅,菲律宾茄子,西红柿,洋葱,猪肉,中国香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