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8 读后感
《用一生去温暖那个躲在黑柜子里的恐惧孩子》http://mp.weixin.qq.com/s/vufZxSzBn5tlNrIrkEcDnw
我的父母来自农村,有农村的善良淳朴,但身上也带有农村的野蛮暴力,解决问题粗暴简单――吵架升级骂架,骂急眼就动手!从小到大,从孩子在肚中到现在孩子都成人。从我爸妈结婚,到我们读完研究生,大学。家里无休止的吵架打架。我,还有两个弟弟,就在这种家庭暴力的阴影下成长。
在这种环境下,父亲的没有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父亲身份的缺失,母亲一人分饰两人角色。家庭的冷漠缺爱,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不止影响我们这一生,也可能影响我们的下一辈。
我们三个孩子都沉默寡言,不愿表达爱,不会表达爱。我们在家里几乎不怎么交流,尤其是长大后。我对于弟弟的了解关心,不如对于朋友的了解。彼此相互之间又没有沟通、加上随着我们几个孩子虽然慢慢的在长大,但也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去调解,甚至更多的选择的逃避。大弟弟,心思细腻,内心孤独。面对家里的暴力,他选择让自己沉迷于游戏动漫网络的世界里。让人很心疼惋惜。小弟弟,总是被我爸妈打,从来没得到父亲的鼓励,缺乏自信,不会交流,与家人交流总是嚎叫。选择从别的人身上得到爱。哪怕是这种爱是欺骗是虚假。我虽然表面活泼开朗很多朋友,但是不知道怎样去维系关系,别人不找我,我就不会去找别人。我不会爱也不懂爱。
我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点,沉默寡言而且都不想回家。
家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温暖的代名词。想到家,就想到无休止的打骂,一塌糊涂打斗后的战场,惊恐的记忆,冰冷的语气,冷漠的亲情。我们一家人的共同点,可能是大家都过的不开心。这种不开心是深埋心底的不开心。
我跟其他家庭生活幸福的长辈请教,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我们得到一个令人唏嘘的结论:父母可能都没错。错的是不该在一起的人在一起了。错的可能是父母的父母一辈。
长辈说我的爷爷奶奶是个奇葩,口碑很不好。一个村都吵过,十里八村都不愿跟他们来往。他们很不会做长辈,很不会做人做事。长辈说,他们俩结婚第一天后,爷爷奶奶再加上我爸,三个人一齐打我妈。
长辈对我爸的印象是,年轻又高又帅的小伙,脾气很好,憨厚老实。我妈是个心地善良、要强能干的人。他俩人对人都很好。只不过在一起就不好。我爸在家里不受重视。过的有点窝囊,性格软弱,听父母的,没主见。我妈在家,性格要强,卖力干活,却一直挨姥姥的打。
或许姥姥的打骂侮辱催促,让我妈匆匆找了我爸结婚。或许是我妈进门后,挨的公公婆婆的第一顿打,我爸不从中拉架,却帮忙一起动手,让我妈对我爸开始失望。也或许是爷爷奶奶的狠心,爸爸的软弱,很小时候,我妈就带着我们还有我爸,离开了老家。我从来没得到爷爷奶奶的关爱照顾,我们记忆中没有爷爷奶奶影子。
因为我妈的能力和强势,我们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我妈也不许我爸回家!几乎逢年过节我爸总要借口吵架然后出走。长辈告诉我,之前爷爷瘫痪在床,我爸去年回老家待了两个月……
所有的症结可能在这里。
在爷爷奶奶,在我爸这里,在我妈这些年的恩怨里。在这扯不断的血缘却缺失的爱的家庭里。
没有人接受过真正的爱。不管是我们,还是我们的父母。没有得到爱,也不会爱人。有的人认为给小孩吃饱穿暖就行。有的人关爱教育,就只会狂风暴雨,拳脚相向。有的人关爱,却是把自己的心血全部付出给孩子,把自己的幸福压在孩子身上,期望越大,反而失望越大。还有把自己上一辈的恩怨加在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过的开心才怪呢。
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不想再追究谁对谁错了。
只有爱和宽容才能温暖冰冷的心,才能填补心的裂痕。只有爱,才能将上一代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终结,才能将爱而不是仇恨和暴力传递给下一代。
除了缺少关爱,还有其他原因。古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假如生活过得富裕,孩子有光明前途,父母脸上有光,让妈妈在爷爷奶奶面前也找回了面子,她一生为孩子挨的打吃的哭流的泪也值了!我们对爷爷奶奶给予应有的帮助,让爸爸尽到了他的孝顺,了却他心中一桩心愿。父母这么多年的恩怨,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过上好日子,也算有了了结。假如父母以后能在一起过齐心协齐日子最好,不能在一起过日子,也算放下了心中的怨恨,放过了自己,祝愿以后能找到疼爱自己的人。这也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接下来我会以毕业为契机,逐渐落稳脚步后,有所行动!
删减的内容:
他们打架的原因,多是一些小事,两个人都不相让,互不体谅,就骂起来就打起来。打起来之后,我爸就跑出去一两个月,长的话就是一年半载。留一个鼻青眼肿的女人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家中!
不知道我妈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怎么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怎么承受邻居的指指点点?把我们三个小孩拉扯大!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像我爸一样出去散散心?或者直接把我们给丢掉?
对于我爸,我的看法这么多年有很多改变。小时候不懂恨,每次打架我都是哭,没有任何作用。小学时候,我长大一些了,我记得拉架很愤怒的踩了他一脚,踩疼了他,他给我一巴掌,我妈看到我挨打了,更拼死跟他反抗,结果招来更严重的暴力!从那以后我对他非常的狠!上了大学,也看一些跟家庭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观点是:你的父母虽然有很多错误,甚至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但是他起码尽到了扶养你长大的义务。这句话是我对父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知道了父母不易的这一个方面,同时可能也有随之距离的疏远和接触的少的原因,对爸爸的这种恨,也慢慢的瓦解了。
到了研究生后,对于他们无休止的打架,开始想一些办法尽可能让他们分开一段距离,甚至想到过让他们离婚!觉得这样也许能让他们都冷静一下,在感受外接的环境的同时,拥有自己的事业或者生活方向,对于他们以及整个家庭可能都是一个缓解或者解脱。当我去招聘会现场给我爸找工作,或者去和在上海的亲戚商量,好不容易,给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他却和我说:外面太累,还是家里干活舒服。这时想想他在家时候的表现:一觉到天亮,一天两三度小酒喝着,得过且过的样子,以及想到他之前每次离开家都狠狠的说不再回来(每次离家,孩子们怎么拽都拽不住),过几个月或一段时间又回来了,回来了却又没有什么正向、正能量的表现的时候;当时感觉非常的失望、深深的失望,感觉他就像一个缺乏责任心、上进心的男人,感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汇总,父亲这一角色在缺失,甚至是起到负面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影响深远,可能影响我们这辈,我们的下一辈!就像《用一生去温暖那个躲在黑柜子里的恐惧孩子》这篇文章写的一样。我看到了我们三个的影子。家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温暖的代名词,想到家,感觉就是惊恐的记忆,冰冷的语气,冷漠的亲情!现在想起来除了有前期矛盾以及不断升级以外,更多的感觉是他们从上一辈那他们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怀和教导(在他们成长家庭里,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也没有被爱过。我爸在家里不受重视。过的有点窝囊。我妈在家里,卖力干活,却一直挨姥姥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