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可能是中年人最后的坚强
(感谢关注,看介绍给你更多理财干货~)
最近有人对互联网大厂公司的人员年龄做了一个统计,大厂的平均年龄是30岁,华为的平均年龄是31岁。
都说演员是青春饭,原来这个行业才是吃青春饭的,想想真可怕,那些超过35岁的人还正是事业的黄金期,他们会去哪里?那些超过40岁的人又都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影片《在云端》,故事的开头是以男主人公飞往全国各地解聘当地公司员工开始的,当谈话对象听到“你被解雇了”时,我们听到的是这样无奈又心酸的话:为什么是我?这就是我为公司干了30年得到的回报?作为一个男人,我该怎么向老婆解释我被炒鱿鱼了?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我还有房贷要还,还要养孩子……
步入中年,一边是工作晋升明显遇到天花板,不敢辞职,不敢换公司,不敢轻易得罪上级;一边是家庭生活的鸡零狗碎和开销日益增加的“吞金兽”。
因为无法平衡,人们活得越来越没有自己,也越来越焦虑。
按理说,主业还是当地很不错的公司,薪资也偏上,为什么还要研究股票基金呢?
1、股票(或基金)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靠一己之力完成的事情。
在体制内呆久了,你会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难,电视里的很多鸡血的画面在这里是看不到的,你再优秀,没有关系依然很难获得晋升,没有“两下”年底依旧很难获得好绩效。
年纪越大越希望有些纯粹的事情,不用勾心斗角,你凭自己的知识赚钱很安心。
2、要为自己的后半生谋好后路。
现在的你如果还有些光环,那是因为你背后的平台资源,离开了平台或者舞台,可能你什么也不是。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项技能,一项即使离开所谓的平台也能谋生的核心技能。
过去的二十年,投资房产是让自己资产快速升值的捷径;未来二十年会是什么?
思来想去,股票(或基金)是能让我即使离职,也能给我带来不错被动收入的技能,而且当我发现自己拥有这项技能后,我不再惧怕或迎合任何人的脸色,工作上反而会更果敢坚定。
所以对什么头衔、名号我反而淡然了,现在即使走了,我也知道自己不会过得差。
3、股票和写作都是完美的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
关于收入我后面还会详细讲,靠出卖劳动时间换来的收入,是最低层级的收入方式,然而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有这一种收入方式,甚至连这一种也没有。
不是说这种方式卑微,而是这种方式的收入空间是有天花板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
比如你现在的时薪是200元/小时,那你就得想办法提升到300或500元/小时。要么和老板谈加薪,或者跳槽去更好的公司,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再去做一份兼职,比如微商。
这种方式致命的缺陷是,每个人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24小时都工作,如果你做不到单位时间收入无限大,你的收入就是有限的。
因此,我鼓励大家在起步阶段靠工资/兼职来快速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但长期还是要做一些有复利效应的事情。
复利曲线的开始是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的,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急而速”。拿读书来说,一定要每天坚持,不怕读得少,只要每天都读,日拱一卒,十年后也会超过大多数的人,这叫“不急而速”。
投资和写作是明显的有复利特征,我们定投刚开始收益可能不高,因为本金少,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后面复利的威力是可怕,要知道巴菲特96%是收益都来自60岁以后。
但这个过程是苦涩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熬过拐点就先倒下了。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果电影“在云端”的那一幕发生在你身上,如果出现像今年教培行业团灭的黑天鹅,当年龄优势已经不在时,你是否还有一项立命之本来保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