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

《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三章第二节01

2020-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紫薯爱生活

第二节 商、周和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

在公元前1600年的最初一百年内,突然出现了成熟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这就是商代。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其基本特征的。

中国自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代和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与鼎盛时期,春秋时期和使国时期是奴来社会逐步崩溃和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整个奴隶制时代也是青制器的设计制造最繁盛的时代,故又称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 

(一)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天然铜制造小件工具和装饰品。

2、发展:商代开始铸造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设计铸造达到了顶峰。战国晚期,出现高水平的青铜器设计铸造业。汉代的青铜器设计铸造,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

青铜器设计,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二)青铜器设计

1、按照器物的用途和性质归类,青铜器可分为:礼器、农具、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上层社会的统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施加着决定性的影响。

2、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商周青铜器的大部分日常器具,更多地被作为礼器而存在,常被应用于祭祀、宴会、入葬等礼仪场合;这一类礼器的设计,大都造型威严,纹饰丰富,制作精美。又由于商代的统治者尊神重鬼、崇拜祖先,青铜器的设计又充满了神秘和威摄的色彩。如人面方尊、虎食人卤、四羊方尊。

3、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青铜礼器通常以抽象和半抽象的动物纹样为主要装饰,最突出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其他还有夔纹、鸟纹、象纹、鱼纹等,一般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即以兽面纹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逐次效果。图案组织多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出威严工整的艺术氛围。

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50多千克,雄伟高大,并饰有饕餮纹和夔纹,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铸鼎。

西周承袭了商代风格,中期以后,设计风格神秘色彩淡化、造型固定,纹饰趋向简化。

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造型设计由原来的厚重威严转变为轻巧灵活,纹饰设计手法由抽象趋向写实。 青铜器设计呈现清新自由、繁缛精美的风格,如: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

饕餮纹(名词解释):

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也称兽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是中国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此兽没有身体,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是贪欲的象征,常作为器物的主要装饰。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餐纹图案森严、凝重而神秘。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饕餮纹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饕餐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

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1图案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即以饕餮纹为主体,或以双夔纹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对称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由于特定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要求。在图案格式上,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的肃穆威严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而以回纹作为地纹。这不仅反映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的精美,也是商代后期装饰的艺术特征。

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而这种刻花,在后期已达到细致精巧的程度,且多用三层花纹,增加了层次感。所谓三层花纹,就是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细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这种方法,有人又称为“三叠法”。

(三)青铜器的铸造

1、我国最早关于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详细记载了熔铜的火度,以及各种不同的铜锡配方比例。

2、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青铜器的治铸方法:最早是浑铸法,以后是分铸法,最伟大的发明是失蜡法,也称蜡模法。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 殊的立体装饰效果。曾侯乙尊盘就是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加工方法焊接、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宴乐水陆攻战壶。

青铜器设计意图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失蜡法(名词解释):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也称蜡模法。其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模外型变成空壳,然后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有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