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人生想法哲思

头脑中的那些“应该”思维

2020-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心理师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些“应该”思维,有对他人的“应该”,有对世界的“应该”,也有对自己的“应该”。这些“应该”大部分的时候,都以想法的形式存在,自动出现,又一闪而过,有时候快的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比如有些人会认为“女人不应该喝酒”“孩子不应该不听话”“我不应该不自律”……若追问下去,可能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应该”,但就是不允许有人违反这些规则。

应该思维是自己世界里的一种规则和假设,是一种僵固型的思维,脑子里的“应该”越多,条条框框就多,我们的世界就越小。这些“应该”让我们无法允许和接受,外来之物,因为它们脱离了我们的“心里舒适区”,我们会觉得失控,会“受不了”。

对他人和世界的“应该”思维会以控制和批判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他人和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否则就以愤怒,批评,疏离,不爱作为惩罚他人的手段。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则以自律,自省的形式存在,一旦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会自责,相伴而生的是沮丧,抑郁的情绪。

对他人和世界的应该思维,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控制和束缚,如父母对孩子的应该思维,就像在小树外面罩了一个笼子,我们的应该越多,笼子越小,这棵树的生长空间越受限制,小树不仅不能自由的生长,还会生出很多畸形的枝叶。

是父母内心里的恐惧,导致他们很难做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但若我们想一想,牛顿一定是个爱整洁的人吗?奥巴马一定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吗?那些成功的,活的快乐又有价值的人,一定是按照我们的规则培养出来的人吗?也许我们的规则除了束缚,除了阻碍,对孩子什么帮助都没有。

恋人之间的应该思维,也会让彼此不快乐,不幸福。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总是被别人世界里的规则约束着,规范着,怎么舒服,怎么会有真的幸福呢?不管这规则是“不准吸烟”“不准喝酒”还是不准其他的什么,其实都一样的。不能做自己,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就是被剥夺了“自由意志”啊。不管是生命的意义,还是幸福的意义,自由的选择都是获得意义感的最重要的成分啊!相爱的两个人若能像两只小鸟,既可以各自自由的飞翔,又可以安静的在枝头彼此亲昵,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状态吧?

不管是孩子还是恋人,我们不是非要一起待在自己的“应该”里才幸福,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生命中有那么多美好,还有那么多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东西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敞开,试着接受呢?

就像对他人的应该思维会束缚他人一样,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也会束缚和影响到自己。

也许我们会说,对自己有高要求,有高标准,这有错吗?我有“我应该努力”的应该思维有错吗?当然没有错,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即便没有苛责自己努力,也活的很好,也活的很幸福。重要的是这个应该背后,我们有没有接纳和喜悦的成分,如果“我应该努力”的背后是,我接受自己努力的状态,而且努力之后是享受和愉悦,那这种努力就是值得的,我们的生命也会越来越有力量。但如果“我应该努力”的背后是我不得不努力,我必须要努力,而这种不得不之后是疲惫,倦怠,压抑,无力,那这种“应该”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你会因为这种“应该要努力”的思维累倒,并失去自己真正要追求的目标。

僵固型的应该思维,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想法,缺失的是弹性和客观。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即便没有按我们预设的规则活,人家也活的很好,活的很精彩,我们看不惯,那也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多亲近的人,我们都没有能力让别人完全按照我们的想象而活,要承认,我们改变别人的力量太小了。而且这种改变的力量若用错了方法,不仅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反而会越用力,越失控。

与其与那些“不应该”较劲,倒不如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为什么我不允许那些“不应该”存在,那意味着什么?我们给出的答案真的是正确的吗?

另外,如果在想明白或是“看开了”之后,能:内方——仅用自己的规则规范自己,不试图去修正别人;能:外圆——接受别人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并允许他们和我们共处。那我们和身边的人一定会更和谐,更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