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你想要的生活
人不能一日无书。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将这句话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周国平解释为,自己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我自己看来,三日不读书,便觉心不安,像是欠了人的债,待等到抽空来读书,才觉得安心,像是把丢了几日的自己给找回来了。
-01-
今天读到美国梭罗《瓦尔登湖》的序,题为《我要按我自己的方式呼吸》,感触颇深。
1845年他在瓦尔登湖独自修建了一座小屋,并在日记里写道“至少我明白了一点:如果一个人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想过的生活,他就会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上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观点的前半句我是认同的——人都要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想过的生活。而后半句,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的成功本来就是人人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家庭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极其重要,梭罗父亲经营一家小铅笔厂,过着隐居生活,为人温和,聪明和敏感,喜欢书籍和自然。这些物质,都传给了梭罗。而其活泼开朗爱社交以健谈和爱八卦出名的母亲则传给梭罗敏锐的个人主义感、智力、语言天赋等。个人的感悟就是每个教育者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后才能去承担教育的责任。
1839年,梭罗在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后与其兄长造了一条船去做了长长的航行。这是梭罗第一本书的素材,这是一段充满欢乐的时光,一段与另一个人关系最接近的时光。——在我看来,人的一生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感受,这感受可以是自然风光,可以是亲密关系,可以是创作成功,可以是全情投入。梭罗留给世人的也许是巨大的成就,然而,世界留给他的,这段时光必定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急于成功?如果有人没有跟上他的同伴的脚步,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让他跟随他所听到的音乐前行,不论有多缓慢或多遥远。”
——人们总是步履匆匆,对身边跟不上节奏的人充满苛责。殊不知,你不是他,我不是你。请你不要让我遵照你的选择来活,最好的状态是让他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我选择自己的节奏——适度的努力,适度的自由。我愿像梭罗一样:要按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呼吸。
读书的我是我,写文字的我是我。二者皆没有,那就是我把自己弄丢了。
-02-
读到1971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的一个“囚犯”和“看守”的实验,看得令人心痛。
那些扮演囚犯的人和那些扮演看守的人,短短6天,扮演“囚犯”的人便适应了来自“看守”的主导地位,并对他们的权威作出回答,从而使他们自身进入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使他们失去人性,毁掉他们身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这便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体制化。
使我感觉到强烈的震惊的有两点:一是我所秉持的“向一切权威说'不'”的生活观点虽然在我已根值于心,但社会主流仍然是顺应权威,我则成为异类;二是在生活中的施教者向受教育者的可怕的主导将使受教者毁掉身上的人性光辉,从而进入一种被权威主导的奴性的行为模式。
你是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文化决定的。只有那些拥有真正的选择的人,才拥有摆脱文化体系束缚的自由。有勇气离开我们一直置身其中的文化此前一直提供给我们的根基和安全,去面对自由,谋求自治。——这是抄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中《囚犯的替代选择》片段中,非常认同此类观点。
那些约束我们的正是我们周围的世俗观点和所谓的主流文化:即你该如何如何,你不该如何如何。。。。。。人生而为人,有自己的选择权。哪里有那么多的该与不该,只有愿不不愿。检验的成功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标准:即你是否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03-
犬儒派最著名的哲学家代表第欧根尼的简传《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这样写道:
犬儒者是自己选择成为局外人,他们故意疏远自己出生成长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培养自己漠视社会的价值观,以便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明智的人不会被习俗和“别人的想法”所奴役,他的财富在于他自由地远离“文明”所有有束缚。智者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靠自己的道德律,并有勇气坚持这一简单原则,尽管它不可避免地会被人误解和受到批评。
自尊的个体想要超越他们生养其中的文化模式。第欧根尼说:“狮子永远不会是那些喂养它们的人的奴隶。”许多人追求的都是错误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好的东西——智慧和美德。第欧根尼尽了一切努力,逃脱虚伪的陷阱,坚持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他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必顺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今天读到的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梭罗和第欧根尼的哲学观点,与我自己的生活观点极度类同。永远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按别人所期望的所要求的那样,生命对我而言只有一次不可重来,我珍视过程之中所有的感受,好的,不好的。可以贫穷,或者富有;可以欢乐,或者悲伤;可以平凡,或者伟大。但唯不可麻木,不可混沌,不可以未经审视人云亦云。
只要你想,便可以做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