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提纲

2020-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GGBond_8488

网络核心:路由+转发

电路交换:建立通信信道(独占信道)

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FDM(在频率上划分信道)user1:0-40hz user2: 50-100Hz etc...
时分多路复用TDM(类似于操作系统单处理机的并发)ABCD ABCD ABCD
波分多路复用WDM(光的频率)
码分多路复用CDM(无线网络 蜂窝网,卫星网):
每个用户被分配不同的码片序列(-1+1的组合)(唯一),各用户都使用相同频率的载波,然后用各自独有的码片序列编码数据。
各用户码片序列相互正交(保证不互相干扰)

报文交换:发送消息整体 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按需分配信道资源)

分组:报文拆分出的一系列相对小的数据包+信息头
分组 需要报文的分解和重组(额外的开销) 存储->转发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从功能上分为OSI七层模型(抽象概念)(每一层对应的协议)
OSI:开放系统互连
上层使用下层服务(层与层之间是透明的,互不知道细节)
向上遵循左边协议,向下遵循右边协议
实线:数据传输实际顺序
虚线: 数据传输逻辑顺序

OSI7层模型
  1. 应用层(HTTP,FTP,SMTP):支持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
  1. 表示层:处理两个系统间交换信息的语法与语义问题
  1. 会话层:在表示层传来的数据中插入一些控制信息传给下一层传输层
  1. 传输层:负责从源-目的(端-端)(进程间)完整报文传输
  1. 网络层: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的交付
  1. 数据链路层:负责node-node数据传输(帧传输)
    组帧(Framing)组合成帧(加头尾)
  1. 物理层:比特传输(比特编码,比特同步-时钟同步)
设备工作层

TCP/IP参考模型(所有应用都基于IP)实际使用

  1. 应用层:HTTP,SMTP(tcp) || DNS,RTP(udp)
  2. 运输层:TCP , UDP
  3. 网络层:IP
  4. 网络接口层:封装网络接口(封装IP分组)

五层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