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二十四】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 文/叶子彤

2022-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北省诗协女工委诗教专刊停更

对联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 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

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 面的涵义:

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例如,民国刘心源题  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 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 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例如,民国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林泉”与“花月”,为并列结构;“解组”与“飞 觞”,为动宾结构。“胜景”与“良游”,为偏正结构。“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 为偏正结构。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基本的定则。

例如,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联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上下联 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各分句句内节奏点依循正格安排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相应节奏点平仄相反,即上联依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依循“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令节奏和谐,酣畅可诵。

(六)“形对意联”, 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 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例如,民国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个“印”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 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 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


就楹联格律而言,“基本规则”只是初级的、简化的表述形式,初学楹联创作者只要遵循上述六 条基本规则,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的楹联作品来。换言之,在所有的情况下,只要遵循了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