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来说,吃亏了吗?
这两天都在学习施展老师的新课《中国制造报告》,在接触这门课之前曾多次听到媒体宣传中国制造正在迈向“中国智造”,我从字面上感觉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已经升级了,不再是替国外的品牌商做代加工的加工厂了,要自主研发,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两年又有人传言,国外的品牌商不再选择我们中国做代加工,我们国家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了,不再具有优势。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里,经济发展呈叠加式增长,这里面制造业处于重要地位,西方国家自认为是发达国家,不削于干的活都由中国人来干,他们称我们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当然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就业的机会不是很多,也从不管别人说我们什么,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挣多挣少总比不挣要强,饥不择食也只能任人宰割,国人凭着自己的勤劳,做的产品质量又好,价格又低,品牌商拿到那些质优价廉的产品,打上他们自己的商标,行销全世界,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自己的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几乎什么都可以生产。
在中国,现在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城市或者小镇,在某个制造业细分门类下却有着世界级的实力。比如辽宁的葫芦岛兴城市,生产者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泳装;江苏灌云县生产了全中国绝大部分的情趣内衣;我们河南虞城县稍岗镇,生产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钢卷尺;在安徽的铜陵市出产的生姜占据至少全球八成的份额……
这些产品生产的共同点是技术门槛低,按照这个逻辑,这类产品对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这些基础要素会极其敏感,以现在的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比起来早都没有了优势,那为什么还能够在这些技术含量很低的领域达到几乎垄断的地位呢?
看似付出了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劳动,却发现出一套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以五米长钢卷尺为例,淘宝上售价不过三四块钱,去除掉各个环节的利润之后,成本不会超过两块钱,以如此低成本生产一把五米长钢卷尺,成本控制能力是关键,它背后隐藏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没有如此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也能生产一把钢尺,但你的生产成本肯定会增加。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声明要把属于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从我们中国人手里拿走,颁布了限制采购清单,给我们的农产品加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压制我们国家的企业在美国的发展。先不看这些限制政策是否对美国有利,基本可以判断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抢了他们的风头,当初他们把利润低不赚钱的活都甩给我们,今天他们要发展必须得依赖我们中国,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工厂已经镶嵌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体中,和我们中国合作已经是最优选择。
去年苹果作为世界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的公司,我们中国的消费市场和代工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短期来看,饥不择食成为别人的一颗棋子是得不赏失的,但长期来看,彼此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刚开始中国比较落后,国人需要就业机会,当然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现在看来是他们更需要我们,我们中国有发达的供应链体系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