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苦涩与身体关系
生活的苦涩,总会化成回甘。所以再苦再涩,我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前进…
茶,看起来普通的日常饮料,也是一些人的精神伴侣。茶的苦涩人人皆知,咖啡碱苦茶多酚涩,只要苦涩退得掉有回甘,就是好茶。

学习六大茶类的基础,就是从茶叶审评开始,并非通过茶艺去了解茶叶。了解茶叶的营养成分和制作工艺,品鉴方法,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名茶,健康喝茶。
茶是食品,喝进大人、小孩的肚子里。长久坚持喝茶,更要注意茶的品质对健康的影响,否则不但无益于身心反到增加身体内脏的负荷。

茶水入五脏六腑。从古至今都知道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可以当菜吃,现在演变成全球最健康饮料之一。这里重点提一提关于茶叶中的苦涩。
人类的味感其实全部集中在我们的舌头上,而感知滋味的器官位于舌头的表面,称之为味蕾,然后通过味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而产生不同的味觉。而且舌头各部位对不同滋味的感受能力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靠近腮两边部位对酸味最敏感,而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
1.茶叶内含物质中的苦涩成分
茶中的苦味主要来自一种名叫咖啡碱的生物碱类物质,咖啡碱约占干茶重量的2%~5%,它易溶于水,呈苦味。
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决定茶叶品质的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
涩味物质主要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它是一类物质,而不是一种物质),约占干茶的15%~25%,易溶于水,它对绿茶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主要物质。茶多酚中的单宁是导致绿茶成涩味的主体,涩味是其在口腔中使蛋白质凝固而产生的收敛感。
2、病虫危害导致的结果
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是,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云南茶区,茶树嫩叶常发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自星病等,患有茶饼病的芽口十制成的产品,味苦易碎;患有茶白星病的芽口十制成的产品,味苦、腥臭、饮用后肠胃有不舒适感。许多吸汁害虫危害树后,也会增加茶品的苦涩味。受病虫危害的茶叶,可以通过叶底(茶渣)观察发现,叶底病斑虫口十多而滋味“恶苦”者,都是不好的茶叶,藏之无益。
3、茶园施用化肥的结果
从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园或紫色芽叶的茶树上采制出来的茶品,苦涩味亦较重。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叶,叶底无异常,苦味重于涩味;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品,叶底呈靛青色,苦涩味皆重。
如何通过学习茶叶审评品定茶叶的可信程度?
茶叶审评作为学习茶文化了解茶叶的基础,是为了体现茶叶的优点,顺带明确茶叶的客观问题。
要求:身体健康、有一定茶叶基础知识、审评室环境等方面。参考国标,标准茶样和参考茶样同时进行对比学习,在同样器具、茶量、冲泡时间等因素同步进行审评。
重点注意:标准样符合国标八项因子要求。如不能达到不能正确作为教材教学,误导学生。
有些茶入口后涩感重而不散,口腔舌面或上腭明显感觉“涩”或“麻”,这是因为该茶汤中含有较多的可水解单宁,而这类单宁在茶汤温度下降后其水溶解度迅速降低,导致茶单宁析出并残留于口腔中,口腔粘膜被过度刺激所致。
长时间刺激口腔黏膜的茶,表现为麻,涩,舌面和喉咙发干,紧张。同样也会刺激人的肠胃黏膜,引起胃部刺痛、痉挛等不适。
内含物质丰富、制作工艺协调的茶入口涩,刺激舌头,但很快退去,这种感觉被称为“化开”,同时会有回甘生津,舌面湿润,喉咙滋润,嘴里有甜味。通常,审评师把刺激舌头的力度、“化开”的时间长短作为评判茶叶品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