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三笑集

赖辉东《论语史鉴》10.21地位变了,人心也就变了!

2020-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21章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以“朋”相助之友,朋即朋贝,钱财。朋友是关系很好的“益友”之一。

馈:会意字,从食从贵,意为在别人非常饥饿时,送其食物,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如《管子》:“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虽:原意指一种虫,似蜥蜴。后被假借为:虽然,即使等意。

祭: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拜:敬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仪。从手,从下。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全文理解为:朋友的馈赠,就算是车马这样的贵重礼物,只要不是祭肉,孔子是不会回敬拜礼的。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互馈赠礼物是正常的,没必要行礼,没必要客套。但祭肉不同,敬拜祭肉表示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敬拜祭肉是神圣的,庄重的,严肃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待朋友的态度,平庸时一套,发达后又是另一套,前倨后恭,令人十分不屑……

                  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是魏国人(今河南开封市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信陵君魏无忌的门下做门客。年轻时的刘邦(刘帮年少时就志存高远,绝不是传说中的地痞,无赖)曾经去魏国想求见自己的偶像信陵君,可惜到了魏国才知道信陵君已经去世,不过刘邦却无意中认识了张耳,并成为至交。后来刘邦还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张耳曾经获罪被消除了本地的名籍,逃亡在外来到了外黄(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当时属于魏国)。外黄有一个富翁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因此就逃婚了,跑到富翁旧时的宾客那里。这个宾客建议她要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推荐了张耳,说张耳就是有大才的人,于是她就改嫁给了张耳。得到了岳父财力上的鼎力支持后,张耳广交天下之士,名气越来越大,后来当上了外黄的县令。

秦国消灭魏国的时候,张耳就在外黄,心情非常低落,刘邦曾经多次来到张耳家里看望他,陪伴他,在张耳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张耳因此非常感激刘邦。

陈余也是魏国外黄人,爱好儒家学说,算当地名士,陈余性格高傲。有位有钱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余,并资助他四处游学。陈余认识张耳后,两个人惺惺相惜,并建立了刎颈之交。

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秦始皇听说陈馀和张耳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县),充当里正卫(相当于村治安员)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的对。

张耳陈余心里素质极好,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像跟他们无关似的。

这个时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陈胜(今河南平舆县人)吴广(今河南太康县人)起义爆发了,他们打到了陈地。张耳陈余便去求见陈胜,陈胜和他的手下都听说过张耳陈余的名气,因此非常高兴的接纳了他们,这个时候陈地的父老们对陈胜说道,将军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反暴秦而救黎民,重新建立了楚国政权,是灭亡的国家得以恢复,使灭绝的子孙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您还要统帅天下各路的兵马,因此您不称王是不行的,建议您将自己立为楚王。

就这个事情陈胜去请教张耳陈余的看法,张耳陈余说,秦国灭亡人家的国家,断绝人家的后代,榨干百姓的民力,掠夺百姓的财物,将军不畏残暴为天下苍生起兵抗秦,是为天下人谋福祉,是为大家除残祛暴。如今您刚打到陈地就称王的话,世人会认为您的动机不纯,反抗暴秦是出于私心而不是公义。不如快率领军队向西挺进,同时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树立更多的敌人。秦国的敌人越多,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力量就越强大。铲除暴虐的秦国之后,你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个诸侯国在灭亡后复国,您在对他们施以恩惠,那样做的话,您就能成就霸业了。如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在陈地就称王的话,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而不跟从您。

陈胜这个时候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听不进去,坚持在陈地称王。陈余又进谏道:现在大王调集梁楚的军队向西挺进,当务之急是攻占函谷关。我到过赵国多次,对那里的人物和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请你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的占领赵的土地。陈胜接受了陈余的建议,派自己的亲信武臣(今河南淮阳人)为主将,张耳陈余辅佐,带兵三千向赵地出发。武臣到了赵地之后,向赵地的豪杰宣称暴秦的末日到了。现在陈胜在陈地称王,天下苦秦久矣,因此没有不响应的,主动加入到武臣的军队中,武臣的军队发展到几万人,武臣自封为武信君,攻下了十几座城池,其他的城市都固守而不投降,在短时间内无法攻克。

武臣于是率领军队向东北进攻范阳,范阳人蒯通(原名蒯彻,后成韩信军师)规劝范阳令说,因为秦法严厉,因此您得罪了很多人,现在他们正准备杀了您去投降武臣,我来可以做为您的使者去见武臣,让您转危为安。

范阳令派蒯通做为使者去拜见武臣,蒯通对武臣说您认为一定要打了胜仗之后才能占领土地,攻破了守敌之后才能占领城池,我认为您错了。如果您按照我的计策行事,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武臣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蒯通说现在范阳令贪生怕死想投降,但是又害怕自己是秦朝的官吏,投降了之后会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城里的年轻人也想杀了范阳令,不过那样的话局面就更加混乱了。不如您封范阳令为侯爵,给予他优厚的待遇,让他继续管理范阳。这样一来的话城里的年轻人也不好造反了,局势就稳定下来了。同样其他的人看到范阳令的待遇后自然就会放弃抵抗向您投降,这么做不是一举多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办法吗?

武臣采纳了蒯通的建议,范阳令果然率众投降,燕赵之地的三十多个城池守将也向武臣投降了。到达了邯郸之后,张耳陈余听说周章(也叫周文,陈胜部将,曾在楚国大将项燕,春申君黄歇门下当差)的部队进入了关中,但是在戏水地区被打败被杀。陈胜身边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都被谗言所毁,很多人都被杀了,于是他们便对武臣说,将军用三千兵马占领了赵国大片土地,如果不效仿陈胜称王的话恐怕难以稳定局势,不然就拥立陈胜的兄弟或者赵国的太子为王,否则的话如果有人在陈胜面前说您的坏话的话,您就危险了。

武臣听从了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赵王,封陈余做大将军,张耳做了右丞相。这件事传到了陈胜的耳朵里,他十分愤怒,立刻就要把武臣等人家族赶尽杀绝。陈胜的丞相房君(即蔡赐,号房君,今河南上蔡人)对陈胜说如果那样做的话,只会增加一个和秦国一样强大的对手,不如派人去祝贺,同时命令武臣向西出兵攻打秦国。陈胜认为房君说的很有道理,就把武臣的家眷接到了宫里软禁起来,同时封张耳的儿子为成都君。

陈胜的使者来向武臣祝贺,同时传达了陈胜让他西进击秦的命令。张耳陈余对武臣说,祝贺您称王,这绝对不是陈胜的本意,这不过是将计就计而已。陈胜消灭秦国后就回来对付您。我看您应该北上攻取燕代的土地,南下占领河内,这样赵国就成了向南背靠大河,向北拥有燕代之地的大国,就算是陈胜灭了秦国之后,也不敢轻易把您怎么样了。武臣认为张耳陈余说的有道理,就安排人马分路进攻。

可是攻击燕代之地的韩广(原赵国上谷小吏)到了燕代之地后,就被燕人拥立为燕王,学武臣做起了诸侯,武臣就和张耳陈余一起攻打燕国。武臣由于离开了大部队外出,所以被燕国抓获了。燕国用赵王武臣做为人质,要求赵国拿出一半的土地来交换,张耳陈余派出了使者去交涉,结果使者直接就被燕国杀了。

张耳陈余忧心忡忡,但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个时候一个做后勤工作的士兵对自己的同事说,这件事情没有什么难办的,如果张耳陈余让他去他可以替赵王驾驶马车一起回来。大家都认为他是在开玩笑,就没有人去理会他。这个士兵便自己来到了燕军大营,他问燕国将领:“你知道我来干什么吗?”燕军将领说:“你是来救你们赵王的是吧。”这名士兵没有回答,又问了第二个问题,您认为张耳陈余是什么人?燕军将领说他们是贤明的人。勤杂兵又问道您认为张耳陈余的意图是什么呢?燕国将领说当然是救赵王了。勤杂兵大笑说道您大错特错了,他们并不是这个目的,其实他们是希望您杀死赵王,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立为王了,因为武臣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个累赘罢了,如果您杀死了武臣,他们就会自立为王,并以给赵王报仇为名攻打燕国,到时候燕国恐怕就要灭国了。燕军将领听了勤杂兵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武臣,勤杂兵驾驶着马车把武臣接回了赵国。

不过赵王武臣还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这个人叫做李良(武臣部将,后投降秦军),李良本来被武臣安排去夺取太原,但是遇到了阻击,因此返回邯郸请求支援。在路上碰到了武臣的姐姐出巡,李良误以为是赵王的车驾,赶忙下马跪倒在道旁通报姓名。可没想到车里坐的是赵王的姐姐,而且恰好这位“王姐”喝醉了,就没有下车施礼,只是让随行的骑兵向李良答谢,李良认为自己受到了蔑视和侮辱,身边的人也建议他不能忍了这口气,于是李良一不做二不休,先是杀死了武臣的姐姐,而后进军邯郸,把武臣和宰相邵骚都杀死了。

张耳陈余在赵国耳目众多,提前得到了消息,因此幸免于难。张耳收集了几万部队,拥立赵歇为赵王,但是这个时候邯郸已经被章邯摧毁,他们也被秦将王离团团围住,危在旦夕。陈余此时收编了常山的几万部队就在附近安营扎寨,于是张耳派人去找陈余求救,但是陈余畏惧秦军,不敢来救援。张耳便派人去指责陈余,陈余只好派了五千人马去攻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不久各国的援军都来了,但是都不敢前进,这个时候项羽挺身而出,用破釜沉舟的勇气击败了章邯。项羽因此名声大振,并责骂各国军队“作壁上观”。

张耳见到了陈余后,便询问使者的下落,陈余说战死了,张耳不信认为是被陈余杀死了。他们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不久之后张耳跟随项羽入关,被封为中山王,而陈余只被封了三个县。随着地位的变化,张耳开始骄横起来了,不把陈放在眼里了。陈余非常郁闷,率领三个县的军队攻击张耳,张耳战败就投靠了老朋友汉王刘邦,刘邦用丰厚的待遇接纳了张耳。

陈余击败了张耳后,迎回了赵王,自己被赵王封为代王。但是陈余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辅助赵王。后来刘邦进攻项羽,邀请赵国一起发兵,陈余说可以发兵,但是必须杀了张耳,否则就不出兵。刘邦不忍心杀害张耳,便找了一个长的和张耳很像的人杀掉,把人头交给了陈余,陈余才让赵王发兵和刘邦一起伐楚。后来陈余发现了人头是假的,便背叛了刘邦,结果被张耳和韩信击败砍掉了脑袋。

张耳陈余从刎颈之交到互相征伐,从同心同德到离心离德,从朋友到敌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地位变了,人心变了而已,清代周蓉的《芋老人传》里说:“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