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改变,源于心理系统的改变
写在前面
Hi,大家好,我是Emily,问候你周末快乐~
时间又来到了十一月的月末,不知道这个月你过得怎样呢?距离2022年度结束剩下不到40天了,你还有哪些可以赶赶进度能去做的事情,要抓紧啦~
这个月因为咨询认识了不少新伙伴,也因为咨询倾听了不少伙伴们的成长故事,在咨询辅导和陪伴大家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总结和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她希望改变的一系列问题背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哪个?
还比如,事业如此成功的他,面临亲密关系为何如此被动无奈?
还比如,履历背景优秀的她,是什么让她此时的心理能量如此低?
······
在这些思考背后,我看到了大家在过往面对困境时的一些共性行为,以及在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着的相同的思维模式。
基于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话题——什么是真正的改变。
01 坎坷职涯路
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她是我的一位来访伙伴。通过公众号联系到我,希望通过咨询帮助她解决职业和副业的发展问题。
我问她,你过往大致的职业经历是怎样的?
她总结得很精炼,说毕业七年,换工作数次,到现在没有一份工作能坚持下来。
继续问,可以具体说说你过往做了哪些领域的职业切换吗?
她打了一大段文字给我。
“刚毕业,追随大学男友选择去了他所在的城市,期间做了一年之久的销售工作,然后又帮朋友运营了一段时间婚纱店,后因和男友感情出现了问题,自己一人返回到读大学的城市,继续找工作。在自学了一段时间的公众号排版后,找了一个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期间因为上下级关系紧张离职。之后因为朋友介绍,去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了2个月的会计,发现实在不喜欢工作内容,再次离职。再后来,又因为朋友介绍去到一家地产咨询公司做地产顾问,工作一年左右因为感觉组织文化过于官僚选择离职。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自学了一周如何画原型后,找到了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上月又刚离职。目前待业。”
过往频繁的职业切换,让她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可能不适合上班,所以也想过开展副业,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末了,她还自我调侃着补充了一句,“如果让我形容自己的话大概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一事无成~”
在被这位伙伴的幽默逗笑后,和她深入沟通希望借助咨询帮助她解决的系列问题。
不知道此刻的你,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是否正在经历,或已经如同这位姑娘一样,切换着不同的企业类型、行业和职业,在每次开启新的尝试后一段时间,又因对现状的各种不满意,想要寻求改变,进入到下一个新的开始,周而复始。
也许你要问,如果对当下不满意,选择改变有什么不对吗?
我想说,如果期待着改变,对改变总是心存向往,这是对的。但如果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变得更好,那么追求改变这个事情本身,就可能容易变成你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因此,寻求改变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追求改变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想法就对当下感到不满。这种不满,可以帮助你化压力为动力,但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焦虑、迷茫、自卑和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除了这位姑娘的故事,在过往五年多的职涯咨询和教练辅导中,我见过太多因为不满足当下状态寻求改变的真实案例。他们有面对身边同样优秀的同学和内卷的校园环境想要寻求自我突破的清华法律系在读大三女生;也有为了想要给三个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规划出国的大龄离异女博士;还有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希望规划退休后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感的50岁财务大姐姐····
这些咨询案例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每个人希望通过改变,实现做更好的自己。
那你是否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改变?
02 改变的两个层次
事实上,改变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想要改变的内容本身。比如在开篇故事中,「内容」就是这位姑娘一直以来希望寻求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一个层次,是改变对待一件事情的应对方式。还是以这位姑娘为例,「应对方式」就是她不停切换工作这个行为背后的思维。
在过往大量的咨询案例中,我遇到了很多来询者,通过换工作,换城市,抑或给自己一个Gap Year等方式,想在原本正常行进中的节奏中跳出来,以为下一个会更好。
这些故事背后,寻求的都是改变的「内容」,而真的需要改变的却没有改变的——用不停的切换来缓解焦虑的应对方式。
盲目寻求改变,不能安于当下,也不能用好身边现有的资源踏踏实实去积累,这才是问题所在。
因此,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改变的。
分享近期的一个辅导案例,是对应对方式改变的最好说明。
去年他从国内Top5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顺利入进入到国内排名Top3的知名通讯企业工作,入职不到一年因为工作内容、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不适想要看看新的职业方向,求助咨询。
拿到他的盖洛普优势报告,发现「战略思维」领域优势突出,其中“思维”、“理念”、“学习”、“搜集”、“战略”更是排序前列。
咨询中,我问他,什么是你眼中理想的工作?
他说:“当前这个阶段,我并没有多想追求高薪,我只希望每天做的工作符合我的兴趣,能够实现我的价值感”。
我再问:“那你现在的工作是怎样的呢?”
他说:“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每天要做非常多上传下达的事情,很多时候请教带我的师傅,也没有什么反馈,需要我问上游,然后再解答给实施部门。这让我觉得每天的工作内容毫无意义,庸庸碌碌······”
接着,他还提到自己近期陷入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思想状态,甚至是一些普通的小事,他也会想很多。
比如他会想:我一个国内Top5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硕毕业的学生每天要做上传下达的琐事,价值感在哪?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真正想要希望通过工作实现什么?为什么要工作谋生······
思考本身没有错,但过度思考给人带来的问题是:在做任何选择面前会非常犹豫,因为总是希望从源头上把问题想清楚。因此,往往就会浪费大家很多时间和精力,很痛苦,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精神内耗。
他问我怎么办?
03 自我接纳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盖洛普官方的优势测评,你会在34才干主题全报告中的第19页,看到报告中已经给出的如何管理弱点的四个建议。
其中第一条建议是「承认我的弱点:了解您的弱点以及它们对您的成功有哪些阻碍」。这一条放在其他三条建议实操和行动建议前,看上去有些务虚,但我却认为,它是最最重要的。
为何这样说?
在这里就要提到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这个词,相信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我也发现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存在一些误解。
有人会认为,自我接纳就是不改变。实际上,自我接纳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一种非常难的改变。之所以说难,是因为基于焦虑的负面情绪,寻求改变是我们自然的本能,但如果选择自我接纳,其实是选择了用忍受的态度来面对当前不好的境遇,或与看不到希望的当下共存。
还有人会认为,自我接纳是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好处。经常有伙伴在咨询时向我倾诉,“老师,我非常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有哪些,尤其是缺点我也并没有想改,很想接纳自己就这样了,怎么能做到接纳呢?”当对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希望把自我接纳当成获得内心平和、幸福、快乐的手段了。其实,这背后还是一种寻求改变的心态——追求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什么?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
舍弃什么呢?舍弃的是那些对自我、关系、未来、生活、他人、工作、家庭、幸福等等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如同这位职场新人,一直以来他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习惯了被他人赞扬个肯定的优越感,因此对职场和自己的生活也抱有超高的期待。虽然当前的工作和薪资相对同龄人已经优秀很多,但对他自己来说,仍不满意,以至于无法在当下获得快乐和满足。
咨询时,立足信念的改变,帮助他认识到几点:
世界没有一份工作是百分百令人满意的
匹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适应
向内修,而不是向外求
同时,试着放下焦虑情绪,不再盲目地希望通过改变去改变。当你能放下,你才会从无效的改变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真正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反复纠结自身有哪些问题,而是把它们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聚集更多的精力专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而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基于信念的改变,加上他的自身努力,近期收到他更多的反馈是可以聚焦在当前的工作中解决问题,主动沟通向上管理,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到位,确保流程顺畅。
再问他,这个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他只简单回答我一句,当我接纳自己了,世界就变了。
结束语
自我接纳不代表任何情况下都放弃改变,想要区分这两者,不妨这样思考:你寻求改变的这个动作,究竟是能帮助你改善现状,还是让你止步于原地,甚至让你的境遇变得更糟。
通常,为改变而改变会让你陷入恶性循环中,一定要小心。
当你确认是真正想要寻求改变时,如下两个问题帮助你判断。
第一,你当前寻求改变的动机,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本身?
第二,你想要寻求的改变进程,是否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最后,如果你的确被「现在」困住了,不妨站在未来视角,大胆想象一下五年十年后你的样子,以终为始的去制定目标。当你能够自如穿梭在当下和未来,你就会有更大的机会摆脱眼前的困境,做出行动的改变。
我是Emily,一位盖洛普优势教练和生涯规划师。
期待和你认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