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人生陆子的国学课堂哲思

故乡与自我

2021-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AnonymousD

你出生、生长于其中的故土、背景、文化、习俗等是一个人自我身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你可能曾经讨厌它们、反抗它们或者没有意识到它们,但当你深入了解它们,会发现仍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你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一个人——无论是相同或是相反。

——摘自《小瞬间》

作为一个从出生到工作从未长期离开过这座城市的我来说,“故乡”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之前也写过,当从外省嫁进来我们家的小妹妈妈某年无法回老家过年的时候,我并未能有所体会。直到现在过年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去到那个大山里,我才深刻地感知到“家乡”对于自我的影响。

我想说的是家乡对自我的影响(可能因为离家时间不长,而且饮食变化不大,我并没有太多的乡愁)。我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沿海城市——倒回一些年月,这里甚至有渔民,他们的一艘船可能就是一个家,大家各自为了各自的小家奋斗,直到改革开放,再到计划生育。后来我在大山里过年,那里的人都喜欢争田争地,喜欢房子大,然后生育多,寓意家旺财旺人丁兴旺,逢年过节要大放鞭炮,他们觉得这样热闹,但是我却觉得非常不适应。因为我的家乡早就已经让我形成了和它风格一致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房子不在大,有个小家、够住温馨即可;一家小几口人,一个或者最多两个孩子即可,既能拥有陪伴,又不增加生活的经济压力;晚上长辈们虽然开着电视,但是会调小音量来看,因为小孩(们)会在房间里开着台灯学习,大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我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校训其中一条是“以人为本”。我还记得每次有国家级重大盛事要来我们的城市举办,尽管学校严令禁止学生未经许可擅自离校,但总有不少的人会翘课前去观摩。翘课的人回来总会被一顿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不过老师的言辞和学校的态度却从不让人觉得难受。因为就算有处分,学校和老师都在传达着一种思想:每个人都选择都该被尊重,但是每个人都该为他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不知道大山里那些左手牵着一个、右手牵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然后肚子里还怀着一个的妇女是否是自己希望这样做或者希望这样活的,但是偶尔看到一双儿女外出拜年,大家都只绕着男孩转,而没有人理会女孩,我都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我也觉得: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性别无分贵贱,每个人都该被尊重。

当然山里的人大都很拼,他们身上那种面对生活困难的狠劲和拼搏精神,是我们这些从小在这种优哉游哉的南方小城里长大的人所遥不可及的。而且自顾自地活着,悠游自在地活着的我们还很不“安分”——自己都没养好,还要养小动物;自己的工作都没做好,还经常分心搞各种小玩意;没见得把自己拾掇的多精致,却总要求生活需要仪式感——有没有一种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感觉?哈哈哈~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前读这句话的时候总只想到人的风俗&饮食习惯,以及外貌&行为特征,今天想到的更多是思想观念,是价值取向,是自我的形成。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的模样,除了基因,还有环境;而人作为有思想会创造的动物,环境大氛围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影响更是深不可测。我们不会说哪个地域的人比哪个地域的人更为优越,风格不同那是特色,不能拿来分等。但是我发现,当我们身处另外一个环境而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的故乡,去感知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把问题的源头都想明白了之后,我们会对新的环境和人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毕竟每个人的家乡,大概都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爱,所发源的地方;有爱的地方,都值得被理解和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