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19.楞严经浅述(显示所遗真性 令见如来藏体)

2019-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无韦陀菩萨

19.楞严经浅述(显示所遗真性 令见如来藏体)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就是灭法尘,在四禅八定的时候,这时内心就清净了,五俱意识断了,生法尘没有了,只有灭法尘的时候就清净了,不生一念,清净,这个时候就叫“内守幽闲”。一旦是法尘境界,对修禅定来说,必须要注意。如果你修禅定,如果喜欢清净,大家注意,这很好判断的,你喜欢清净那就是法尘,真正的真心是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我想再见一回,那肯定就是法尘,真心没有想见不想见,因为本来就如此。所以用这个来考验,来考问你自己,是不是法尘。你喜欢清净,贪清净那就是法尘。所以对我们修禅定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大家要注意这点。

紧接着【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刚才已经说了,根尘相对产生识,前六识是离不开根和尘的,离开尘,就没有前六识了。所以说从这里就可以判断,如果离开六尘之后,你什么都不知道了,跟土木金石一样,这肯定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那么反之,如果离开了根尘,没有六尘也没有六根,根尘脱开了,这肯定是真心。所以说“若离前尘”远离了六尘,当然也就没有根了,没有六尘也就没有六根了,这时候你依然是清净明了的,这个就是真心。生法尘和灭法尘都断了,这个才是真心,这是我们修禅定当中应该要注意的。

下面我们就进入另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的这些内容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七处征心解决了什么问题?妄识无处。我们这个妄心不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一个实体。为什么?六尘有它就有,六尘无它就无。尘有则有,尘无则无,这是妄心的特点,就是前六识的特征。所以妄识无处,它没在哪个地方。为什么叫妄呢?就是虚妄的,我们把它当真了,就有了,你不把它当真就没有,七处征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是两种根本,是解决妄识非心。妄识就是前六识,第六意识不是真心。正是因为我们认第六妄想心,所以才造成了生死轮回,是轮回生死的根本。两种根本的生死根本是认虚妄的意识心为真心,就轮回不断,所以说它不是真心,这是第二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三个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一段,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妄心无体。妄心是没有体的,不是实体,不是实有的。无体就指不是实有的,是虚妄的。认假为真了,它就有了,一旦你不认假为真,就没有,所以它不是实体,不是实有的,这叫妄识无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前面三大段分别解决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目的是让我们舍弃妄识、妄心,不要认攀缘心,不要认第六意识心,就为以后认识真心做准备。如果你认识不到第六意识分别心是假的,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你怎么愿意回过头来去求取真心呢?所以说解决了前面问题之后,下面就开始舍妄归真。从这之后就要舍去前面的妄心,要认取真心,叫舍妄归真。舍妄归真这里面分了十个部分,叫十番显见,用了十个段落让我们认取真心。

这就是奢摩他的悟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前面那三段。奢摩他第二部分十番显见,为了显现真心,分了十部分来解决。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这一大段是十番显见的一个序幕,在讲十番显见之前,要有一个序曲。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他为什么“默然自失”呢?因为前面阿难认妄想心为真心,被佛给否定了,“此非汝心”,“此非真心”,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认错了。这么多年,给否决了,他错了,这叫默然自失,很失落。前面那段,佛就呵斥他,“咄”,呵斥他,所以感到很失落,很恐惧,甚至于绝望悲观,觉得这么些年的认识都白浪费了。

这个时候佛看到了这种情况,然后佛就说了,“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佛就进一步指出了,为什么不能成阿罗汉呢?为什么不能解脱生死啊?就是因为“执此生死妄想”,把妄想心,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当做了真心,这叫认假为真,因此,妄想不断,轮回不断,生死不断。

这里面有一个“九次第定”,指的四禅八定,四禅从初禅到四禅,然后四空定再加一个灭尽定,这就叫九次第定。为什么叫次第啊?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空定,二空定,三空定,四空定,再加一个灭尽定,九个定,因为它是次第而修的,是一步步修上来的,所以叫九次第定。

这个九次第定到了第九定,叫灭尽定,灭尽定实际就是阿罗汉所成的。灭尽定,又叫灭受想定,灭了受和想。五蕴色受想行识,只是破了受蕴和想蕴,这个也不能叫破,只是暂时把它灭伏住了,受蕴和想蕴没有了,断了,还有行蕴和识蕴未断,相当于断了烦恼。断了烦恼障,但是没有断所知障,是断了见惑和思惑,但是没有断无明惑和尘沙惑。这是阿罗汉所证的。

前面的四禅八定,四禅定和四空定就属于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所证的,就是我刚才给大家分析的。四禅八定处在灭法尘里面,就是定中独头意识,他就执着那个清净。因为清净的程度不一样,根据程度的不同,所以依次从初禅到第四空定,分出这八个禅定。初禅的清净就不如二禅,二禅就不如三禅,但都是在清净的范围里面,就是都在独头意识里面,没跳出独头意识来,所以他就不能漏尽成阿罗汉。这都是前面“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四禅八定都在这个境界里面。

下面,“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就是因为你认妄心为真,阿难你是多闻第一,虽然你记忆力好,博闻强记,但是你没有认取真心,所以不成圣果。“阿难闻已。重复悲泪。” 阿难听了之后,觉得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所以就悲泪。已经哭了好几回了,再哭一回,叫“重复悲泪”,一个大男人在那儿哭哭啼啼的,很痛苦。

“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再次向佛诉说他的心路历程,就是说我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我也不容易。“自我从佛发心出家”,自从我跟着您出家以后。“恃佛威神”,“恃”就是凭借、倚仗,我倚仗佛您的威德、神通。“常自思惟”,我经常想,“无劳我修”。为什么“无劳我修”啊?因为我者,佛之弟也,我是佛的弟弟,佛者我之兄也,佛是我的哥哥,所以说无劳我修,不用我修,给我一点就完了,他那么多三昧,给我一个就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阿难就一直认为,佛哪天他一定会给我一个三昧的,“惠”就是奖给我一个,我表现好了,奖给我一个。那么他今天就知道了。“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以前不知道,身心是不能代替的,佛证的那么多三昧,是没法给的,他只能给你方法,但是不能给你三昧,不能给你智慧。

“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失我本心”就是只能在妄想里面,离这个心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身虽然出家,心不入道。因为整天打着妄想,不想用功。“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举例子,好比是一个穷子,这个在《法华经》里面讲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跟家里闹意见,年轻叛逆,就是离家出走了。他父亲就找,家里人都找,找不到。因为这个孩子出去时间长了,他已经慢慢的就忘了回家的路了,过去交通不便,通讯也不发达,走的久了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他就过着乞讨的生活,有时候给人打个小工,挣点吃的,就这样辗转很多地方。他父亲因为找了几十年之后,找不到了,已经死心了,就在一个地方安住下来,发展得很好,有很多家产。

他父亲越来越老了,因为他就这一个孩子,内心是很悲苦的,孤苦,想着怎么办呢?我老了家产也没人继承,也没人照顾。这时候他这个儿子,辗转讨饭打工,有一天就到了他父亲住的这个地方。正好,他父亲一看,“就是这小子”,然后马上把他抓回来。他大喊“救命”,因为他已经忘了,忘了他的家他的父亲了,但是他父亲知道啊。“你抓我干什么啊,我冤枉啊,我又没做坏事。”他父亲一想也是啊,这么多年不见面了,又突然把他拉过来,确实很麻烦,他如果再跑了那怎么办啊?那就更不好找了,干脆就把他放了。

他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就找了两个仆人,让他们两个也打扮要饭的样子,穿得破破烂烂的,蓬头垢面的,化妆成乞丐,和他同伙,就去找他。给他拉家常,慢慢的就成朋友了,就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讨饭,一起打零工。

后来他们两个就说:咱们在这里这样打零工,饱一顿饿一顿也不是个办法,我听说那个大富人家可以打长工,免得咱们这样东找西找的,咱不如到他家里去打长工。他那儿子就害怕了,又把我抓起来怎么办啊?有我们两个人呢,咱们是一伙的,我们三个人,他也不敢欺负你。“那好吧。”他们三个人就去了,就给他干最粗重的活,最累的活,他干得很高兴,为什么啊?因为一日三餐有保证了,有地方住了。大富长者就慢慢地一点点的给他套近乎,因为他知道是他儿子,他不认也没办法啊。大富长者也穿上很普通的衣服,有时候也跟他一起干活,他们几个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拉家常,慢慢的就觉得这个老头也不是那么难接近,也蛮好的,慢慢的关系就缓和了。又给他涨工资,再换个别的活,就这样慢慢的培养他,给他换好房间去,慢慢让他做管理,慢慢的培养他,爷俩关系更好了,最后就父子相认了,很自然就相认了,相认之后他也就敢接受了,这是《法华经》所讲的。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比喻他本来是有吃有穿的,结果放弃了,就过着很贫苦的生活,这比喻我们本来都是有佛性的,都是有妙明真心的。但我们不认这个真心,都认这个妄心。本来是他父亲,不认啊。不认就还是要继续讨饭,就过着贫苦的生活。这个例子就从《法华经》来的。

只有认取了真心,才能得到解脱,“舍父逃逝”是指的外求,外求就随妄想流浪。

“今日乃至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我今天终于知道了,我听了很多但是用不上。一个是不能转摩登伽的咒术,反而被人家转了;第二个是虽然多闻,听了很多,七处征心,一塌糊涂,一点也不明白。所以他就知道了,“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就跟不听是一样的。如果你不返照自心的话,就无法认这个真心,就跟没有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说食不饱,这个例子好理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二障就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属于事障,所知障属于理障。比如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当然一半也属于见惑,所知障,理障属于知见上的错误。我们凡夫就是被这两障所障碍。“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因为被这二障所纠缠、所障碍,所以就不知道“寂常心性”,就是不知道本来清净明了不动的真心。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他再次向佛请法,请求佛陀开示,能够开发我的妙明心(清净、微妙、明了的心)。“开我道眼”指的是让我认识这个真心。因为你认识真心才能入道,这叫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卍” (wàn),是佛教符号,“卍”字在最初从印度来的,是没有读音的,只是一个符号,后来是武则天注的音,光有符号不好表示,最后给它一个称呼,读(wàn)。

“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这是佛显示智慧神通,启发大众信心,也是安抚大众,安抚阿难。这是十番显见前面的序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