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当你爱上读书

2017-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Clrak船长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为什么要读书?

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洗脸,我们要清除一天下来在身上积累的大量坏东西,房间要经常收拾,头发也得经常修剪,就是因为世界本来并不是很干净整洁,而我们不想让污垢累积。

每天都会遇见各种铺面而来的信息,一些传闻八卦,一些诱惑鼓动,在华丽的外表下不可分辨真假,一些不好的情绪产生让态度消极,一些思想上的偏激让行动发生本不该的失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每时每刻给自己的考验而不受其害,我想就是阅读吧,经常给自己身心的洗礼,洗去无知洗去浮华,保持本真的面目却能不断让自己朝喜欢的样子踏去。

如果问你每次为什么要打开一本书?

你可以找到无数个答案,你的年龄心情处境每时每刻追求的不同,书的种类内容装帧甚至重量都会带给你不同的你所喜欢的感觉,社会的变化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各种奇葩的现实理由,布置了作业完不成不能给学分,或者为了唤醒逝去的作者让他的思想可以延续,又或是为了让那个喜欢的人崇拜你。

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翻开一本书,在一个角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姿势,去沉浸在书中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在视线与文字碰撞之间,让思维得以与作者交融,隐约看到从未谋面的自己渐渐变得似曾相识。

一个好的文化产品,一个有价值的阅读,就是一面镜子,它让你看到它自己,也让你看到某个角度的你,润物而无声。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

读书的好处固然很多,可我国的人均阅读量却依然没超过5本/年。与发达国家10本以上相比仍然是有巨大差距。喝完鸡汤,然后我们来聊聊如何一年读完30本书。

看到这有一叫小明的小伙儿说,我可以读完300本,问原因,小明淡定地说:“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别打击人家,要相信小明会在不久的将来自生自灭。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小明之类的人很少能完成这些目标呢,他们的原因很有可能也是你每次中途放弃的原因。

难道小明没有一个很好的 目标吗?有啊,他要完成这个300本的计划,可事实上他可能没再深问自己为啥要读300本书。小明说:“因为读书好啊,读书可以提高自己修养,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停,我是喝过鸡汤的人,请不要在我面前卖弄你的汤。

说正事,决定要读书,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师出有名”。

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读书”,你的目的是否是内心真实的反映决定你能否坚持到最后。每一个读书的出发点都没有对错,你要的不是目的本身,而是需要把完这个目的完善加工,让他不是鸡汤,而是你的切实需求,让它成为你第一个坚持的理由。

其实,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开始,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某种需求被满足的感觉。

这个目的不一定让你用来坚持到最后,而是陪你到某一天,那天你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读书,只是会不自觉的经常翻书,有几天没有阅读内心会满满的空虚感。

到这时候,第一个阶段的任务——跟自己深度的交谈,问问自己你想要的东西怎么从书里获得(你想要的大部分可以在书里找到,毕竟书里记载了世界)算是告一段落了。

然而后来事情并没有这样顺利结束,过了两个月的小明,当他读到第11本书的时候,已经不在乎自己为什么读书,而是简简单单喜欢读书的状态,不读就浑身难受(其实就是上瘾了,从一个舒适区到了另一个新的舒适区),本来他以为这样就能完成300本书的宏伟计划了。可是,淡化了明确的目标,为什么他感觉不到读书给他带来的他想要的那种快乐?只感觉读书是一件越来越平淡的事,他开始慢慢失去刚开始高效的状态。

人毕竟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目的导向的,当一件事趋于平常内化为潜意识,一方面你不容易放弃这件事,另一方面你也体会不到太多的新鲜感。

这时,你就应该进入第二阶段了——从内容的输出与外界交互获取新鲜的体验。

举个例子,你可以跟几个小伙伴一块儿读几本书,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只不过聊天的内容变成了书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作者的观点洗礼的语言深刻的论述。当然,如果舍友都在打游戏怎么办,互联网这么发达,你可以在某个读书的APP或者某些网站尝试发表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写自己的书评,看别人的书评,接受并尝试选择性回答别人的留言,总之就是互动。

知识刚获取必定会暂时填充你一直以来对知识的渴望,但人不怎么愿意保留自己潜意识觉得暂时用不到的东西,所以,试着交流试着输出,如果有目标可以促使你将思想的列车启动,那么与外界的不断互动将会是行动的火车头,它会给整个列车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外界互动(不要局限在书评交流上,即使单单一段文字你都可以与它聊很久天),你会获得一种成就感,甚至是满满的牛逼感,也可能会渐渐接受有人反对的观点,也可能会认识许多聊得来的人,也可能在看别人观点时对自己产生更深刻的启发。最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件事,却看到自己能力,思维,性格方面的局限,你要冲破这种局限就会寻找看更多的书,尝试更高效的办法。举个例子,当有了想要追到女神的想法,你是否还会依然保持一只单身狗的姿态还是已经会开始采取一些改变了。这就是内心需求的力量。大目标下总有很多小目标给你一步步的驱使,而这些小目标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你折腾出来的,你可以选择默默地看书,然后忘掉书里到底说了啥,也可以选择不断与外界互动,然后内化。

很长时间过去了,马上一年就要过去了,刚好在路上看到小明,

“小明啊,最近怎么看到你在各种论坛书评上的活跃度不如从前了?”

“说来奇怪,我也不知道为啥。但偶尔还是会发一些吧”

“你看那几年什么QQ空间,百度贴吧,什么朋友圈,啥事儿都有人往上搬,最近发现发动态的人比那几年少了啊,你说大家是不是一种心理导致的?”

“或许是吧”

“最近还看书吗,300本完成的怎么样?”

“当年幼稚,我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具体的数量划分来量化我抽象的能力提升,阅读时候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也无法刻骨铭心。”

“此话怎讲?”

“泛读和精读都是读,思考与浏览都算读完一本书。一本书有些人看了因为能很好建立与之前的联系,运用的就好,这本书对他的提高就大,一本书苦涩难读,即使精读,一次下来也有很多不懂之处,反反复复不断琢磨推敲也只是略知一二,偶尔会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境况才碰巧豁然开朗。老兄,我问你,你觉得我变了吗?”

“看这气质,是跟以往不同了”

“那你能看出我是看了几本书之后才有这些变化的吗?”

“哟,这个还真不能说,我哪知道”

“那对我来说定下读300本书跟30本书有意义吗?”

“您说的确有道理,读书,读人,读事,读有字的,读无字的,什么叫书呢,仅仅是一本本的那个玩意儿吗,书中有世界,世界中有我,而我与世界仅书中的文字能表述的吗?”

“对,我觉得我该看书了,我就去读,我觉得我想发表一些书评写写文章了我就去写,以前有的观点我希望给别人启迪或更多的是一种炫耀展示,现在,我也做读书笔记,也记日记,只是很少再发表一些评论。有些话,需要跟自己说,而不是告诉世界,因为你已经不知不觉告诉了世界,读书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你现在格局不一样了,可我可是看着你变化的啊,别忘了,路是你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有当初的300本,你哪里会有这样的成熟稳重的思维与读书境界,那300本还没看完,你打算看多少,多少得有个数吧?”

“不是我不定,而我这真没数”

“那你以过来人身份说说,最开始定多少就能满足前两个阶段呢”

“都跟你说来,抽象是不可量化的,他要是想提高的快点,就多读点,读多少人跟人怎么能一样,刚开始总是为读书而读的,你读就行了,开心就好,有一天自然会感觉自己变了的”

“我觉得还真不能这样,你思维培养成了,不做计划,一年下来少说也有50本左右的书,可那些还没步入正轨的青年,习惯没形成,不定计划要读几本,一年下来5本都读不了。大家总是说没时间”

“那是自己的选择,世界不会因为有几个人多读几本书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不会因为有几个人没读书而停滞不前,只是个体与个体间的差距,哪里是没有时间,只是在当时他自己觉得还有比读书更有趣更想做的事而已”

“但总会有人会在一次次开始后坚持下来,最终像你一样进入读书的境界。”

“对啊,你看再多的读书意义所在,研究再多的读书方法,不用说30本书,如果不自己去读 ,一本书都读不完”

总会在一次次应该开始的时候半途而废选择放弃,却也总是在一次次莫名其妙不知不觉中把一件事做了很久。从知道为什么而读书,再到一次次坚持下来,最后把读书融入灵魂。

当有了读书的意识,当学会真正有效的阅读,当你爱上读书,那不久之后,必定是一个内心极其富足且思维足够开阔的人。

那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