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3章《被讨厌的勇气》第8天
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阅读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到《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理子》这几个章节。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可以想一想你有可以称得上是知己的朋友吗?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要想交到朋友,那你要学着去改变,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而“爱的课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例如,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这并不是积极地去肯定花心。请你这样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不过,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难以继续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但是,亲子关系原则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难就难在这里。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 作为重大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阿德勒说:“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 ·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 "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你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虽然表面是因为他做了惹人讨厌的事,所以大家才会讨厌他,否则也没有理由讨厌他!但如果你想一想与处于恋爱关系的人分手时候的情况就会容易理解了这个理论了。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己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我们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这词很犀利吧。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前面提到的患脸红恐惧症的那个女学生也是一样一一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仔细考虑一下,这的确是一个相当犀利的词语。
其实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而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现在应该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理子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