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题记
无声告白,是谁的告白,又为何要无声的去讲,为什么不发出自己的想法呢?这是我看到这本书标题的那一刻,冒出的问题。
随着扉页翻看,第一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心跳了一下,怎么回事呢?继续往下看,刚开始一头雾水,越看到后面越激动,心情随着莉迪亚一家的行为一会儿低沉一会儿拉到嗓子眼。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莉迪亚死前的一段独白,她说,“明天,她要告诉母亲,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直到最后一刻,她怀揣着最美好的梦想,一步步踏入了水中,莉迪亚真的死了,这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结果,可是我却依旧希望她还活着,为了她美好的未来,为了她自己,而不是为了她的母亲。
她的独白,让人感到充满希望却又孤独。
想起了海子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之后两个月,海子卧轨自杀。今天的海子不幸福,今天的莉迪亚也不幸福,但明天的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当生命消逝的那一刻,莉迪亚对自己说,没关系的。也许,她真正解脱了,她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步入湖水的前一刻,她明白如果不这样做,这场噩梦永远也不会结束。当她再次踏入家中,依旧会听从妈妈的愿望,依旧会假装自己一个人打电话,依旧深深的害怕自己再也离不开家。当你咧开嘴角,将笑容拉到最大,没有人可以看出这是假笑,当习惯逐渐侵蚀这个家,当父母的期待逐渐压垮她,当内斯渐渐离开她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此时杰克的出现,暂时性的挽救了他,直到,杰克的坦言,以及最后一句话,“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是的,这最后一根稻草打破了莉迪亚努力维持的美好幻想。她彻彻底底地明白了,也不得不去面对它。
这场巨大悲剧,从很早以前就埋下了种子,也许是母亲玛丽琳的第一次离家出走,也许是更早以前,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的见面。
终于,我开始有一点点明白,为什么莉迪亚只能选择无声告白了。因为,说不出来啊。对于母亲深深的爱,她一点也说不出来。当她看见母亲颤抖的提问,屏住的呼吸,以及答应后的眼里发出的光,令她压抑却也欢喜。无法说出的话,无法见的最后一面,无法去面对父母眼中的难过与失望,她只能选择这无声告白,去诉说这令人沮丧的结果。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母亲希望莉迪亚能和她不一样,不要去做一个家庭主妇,而是去成为一名医生,一名优秀且突出的人,完成她那父亲希望莉迪亚能交很多朋友,不孤独,多去社交、去聚会。莉迪亚深爱着她的父母,她没有办法去诉说自己的遭遇,压抑着自我。直到,遇到杰克,她开始光明正大地去诉说家里的不愉快,去讲讲自己的痛苦的经历。
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下,至始至终,为母亲着想,为家人想,不为自己而活,在这一个沉静的夜晚,她选择了自私,以自杀离开了人世。这是莉迪亚的一生,从此停留在了15岁的年华。
期待,莉迪亚下辈子更爱自己一点,更“自私”一点,更好的爱自己。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难免会遇见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渐渐地,我们开始以为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要走的路,也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忘记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忘记自己一开始怎么想,甚至不再去自己思考,而是需要别人的看法,才能得出答案。
我们从小就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孩童时,母亲希望你能独立,父亲希望你能交到很多朋友,老师期望你的成绩优越。你希望弟弟妹妹能够乖巧一点,希望父母能够更关心自己,更照顾自己的感受。我们在获得期待的同时,也在给予别人期待。终此一生,我们都在努力地活成别人心目中的样子,这真的太难了,但更难的是,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