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小议学生们日常学习中的真假学习

2019-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在水一方_2018

摘要:

初中生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虚假学习”、“浅层学习”和“表面学习”的状况,正因为如此直接导致了“学困生”现象。通过观察,调查发现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存在着阻碍学生“深度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做到培养学生们的生物核心素养。

正文:

        新学期开始,我接手了一个八年级新班的生物课程,半个学期过去了,每次给这个新班上课都让我感觉心情舒畅,意犹未尽,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的积极主动,很配合。课堂纪律十分好,比起我任教的其他两个班,简直是天上,地下。月考来临,我猜想着,成绩最好的一定是新班,然而猜想终究是猜想,成绩出来了,事实是:三个班中这个新班成绩最差,而且全班没有优秀生,及格率也是三个班中最低。这个现实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我不得不深刻反思我的教学。在以后的授课中我留心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

阅读《中国教育报》,我留意到一项测试,2015年PISA测试(PISA是一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结果反映出:“我国中小学生学术成绩差距较大,且‘学困生‘比例较高”。提到“学困生”,我校有一项促学制度就是每位教师每个月关爱一名或几名“学困生”,帮其进步。由于对现实的疑惑,又由于“学困生”的工作,我观察、调查、思索、探寻着。观察发现:当前课堂上最大的困境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虚假学习”、“浅层学习”和“表面学习”的状况,正因为如此直接导致了“学困生”们现象。

所谓的“虚假学习”就是学生假装学习,而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以各种“伪装”的方式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此类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更没有学习目标和主动性,但是又不想被老师发现受惩罚,所以假装学习逃避课堂。这类学生常常表现为非常遵守纪律,坐姿端正。他们对老师察言观色,与老师高度配合,紧跟老师的步调,不干扰老师的教学进度。课上如果老师认真观察他们,他们会要么假装在写字(而实际上根本没有记录本或一个字都没写);要么假装在阅读(实际眼睛都没有在书上,或课本呈现的内容根本不是他在阅读的内容);他们有不懂装懂,随声附和等现象。

所谓的“浅层学习”、“表面学习”是一种以为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等任务,以避免受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对知识只是机械的记忆和反复练习,缺乏深度的自己的思维加工,他们学到的知识难以迁移和深化。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行事,把老师讲的话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的有错误,学生也没有疑问更是不提出质疑,他们像一架不疲倦的“复印机”。如果老师提出有挑战或有异议类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去思考,更乐意坐等其他人或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具有以上学习行为的学生称之为“课堂上的观光者”,他们多数坐在教室的后几排或两侧,逃避参加课堂活动,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教师与“观光者”之间往往有一种默契,“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他们仅仅是待在课堂上而已。随着学段的升高和学习难度的加大,“学困生”的数量表现为越来越多,到了初二、初三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伪装”,表现出完全放弃学习,课堂上出现“趴睡”现象。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的审美能力。课程改革以前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今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层次目标,“分析、评价、创造”是高层次目标。“创造”则是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是学习的最高动力价值所在。只有高层次的教育目标,才能培养出高品质的学生。

学习是一个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又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们学习新知是一个缓慢的且复杂的过程。然而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实际上看,随着电子产品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被列为必要,课堂呈现的是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切入点,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直接把知识“喂给”学生,不考虑学生们对学习的真实需求,更没有学生自我学习愿望的启动。在教学内容上,教科书的知识又与学生们的生活差距大,所以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利用使得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巨大,学生们只是用大量的时间在刷题;教学进度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进度落差较大,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并没有跟上,因此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学习让学生们感觉是件非常繁重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课堂上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则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们去思索、讨论并作出做出他们自己的解答。目前还有不少老师仍然习惯于多讲,满堂灌,根本没有学生们的活动时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要想让学生们走出“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困境需要老师培养学生们“深度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指学生自发的,自主性的,以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基础,长期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一种持久性的学习能力。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学习新知识、新视角、新观念,改变原来的讲授式授课方式,多倾听学生们内心的需求,倾听学生们学习的需求,了解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倾听学生们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们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倾听学生们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权真实的交还给学生。请相信学生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给学生们一些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时间。多鼓励肯定学生们的新思维和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被承认,被支持的力量。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们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形成相互协同与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机会,在学生们的思考遇到困难或者无法深入的时候,再去指导、点拨。让学生养成“深度学习”的好习惯,还需要教师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学生们的学习计划、活动和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堂活动的好的脚本。比如教师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他们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学习当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学生们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他们又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课程内容最可能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得到发展等。当前我们的课堂普遍存在着“过多过快”的现象,每个环节老师只留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学生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过去了。有的教师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大多采用不断地重复、复习已知知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后作业多数又是对学生们已学会的知识重复“刷题”,学生们的学习一直处在“记忆、理解”的低阶段思维的训练,缺少高阶段思维的挑战。课堂教学还应考虑教给学生们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即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方法掌握了,自然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们学习自然也会感觉轻松愉快,容易形成“深度学习”的好习惯。课堂教学还要关注学具的研发和利用,营造学习者之间和谐互助的互动关系,学习过程中注意新内容的生成和应用,让学生们不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还要在学习互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信力和能力。不断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生物核心素养是教师要不断思考和落实的问题。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做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们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2.《中国教育报》

3. 心理学杂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