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导学途径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呢?
一、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学生、特别是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丰富规范语言,在广收博采中汲取养分,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见,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孩子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惊险的、奇特的,也可以是令人感动的。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熏陶,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并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的内容,请自读原文。与此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的热情,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高涨,教师还可以利用“展示台”栏目,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榜样激励,书中体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引荐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书,如:童话、寓言、科普读物、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课外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
1.坚持博览群书,克服“功利性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多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零零总总,不一而足。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 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2.培养阅读悟性,克服“休闲性阅读”。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很难能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制思维导图,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3.讲究“熟”读,克服“一次性阅读”。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为了能够达到“熟”读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对某一作品的认识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四、精选积极向上的书籍,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的心理要求。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凡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都是大纲推荐的名著,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名著在考试时是要考的,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有些书籍已经远离了今天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因此,我们在推荐课外读物时,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从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探秘的故事。
2.课外读物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个体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因此,我们要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这些名著对于孩子们心灵的呵护、精神滋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温暖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愿孩子们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伴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