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看了下日历,还有51天就过年了。
有些惶惶不安。
近几年,突然发现时间飞逝。
记得小时候,非常期盼过年。甚至是计算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
以前喜欢过年,是因为爸爸妈妈从外地归来,一家人团聚,父母箱子里会带回来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喜欢的不是过年本身,而是其乐融融的亲情。
那种一起撕掉旧春联,糊上新春联的情景恍惚历历在目。
年过完了,父母要启程,每次早上都悄悄的走。等我们起来看不到人时,心里空唠唠的,有时还会伤心的掉眼泪。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拔花生时发自内心的说了句“最喜欢过年了”,在旁边的父亲说,你从1写到7,我就给你提前过个年。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几岁,从1写到7都不会。搁现在的小孩子,分分钟写出来了。
现在,也还会有一点期盼过年,可能期盼的是儿时的那种兴奋感。
等到真正过年那天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可兴奋的。真正的兴奋都在一天天的期待盼切中消耗殆尽了。
如今,很多人都会感叹越来越没有过年的气氛。
深有同感。
以前过年对我来说是一场隆重的盛大的不可敷衍马虎的节日,而现在感觉过年和平常没什么两样。无非是多烧几盘菜,放点鞭炮烟花,亲戚礼节性的你家吃吃,我家喝喝,晚上麻将纸牌搓搓
...
有点像龙应台曾说的: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热热闹闹中的冷冷清清。
我记得小时候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家人团聚,妇孺皆着新衣,烧一桌子好吃的,会有零花钱买鞭炮...吃过年饭,会和小伙伴一起到田野里拿着火柴,点燃那些枯萎的干草,大人还在后面叮嘱:小孩子不能玩火啊,玩火晚上好尿床。
以前的他们,为了孩子听话,真的啥都能编出来。小时候不喜欢吃青菜豆腐,大人说,吃了青菜豆腐能变白,那时候的我还真信以为真了。
犹记得以前过年炸圆子、酥鱼、包包子、做各种零食小吃……而小孩子在油锅旁不能乱说话的,有一次我说捏个什么动物在锅里炸,还被母亲狠狠的训斥一番。
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了这些零碎繁琐的习俗,已经少了很多的仪式感。吃过年饭,扎堆的打牌打麻将,小孩子人人手抱着手机玩游戏。每个人都成了低头族,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少了很多的交流,少了很多节日该有欢乐的气氛。
从前浓郁的“年味”是真真正正的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现在过年给我们身体带来负担。
朋友圈几乎人人都感叹每逢过年胖几斤。过年期间的海吃海喝,劝酒劝饮,使人身心慵涝。
铺天盖地的复制粘贴祝福短信实在是没有创新和意义,第一年还礼节性的回复下,第二年就干脆不回复了。
因为都是群发,回复了信息显的更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