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所见诗
2024-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桂叶圣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袁枚的《所见》明白如话,真就是记录看到的小景一副。袁枚自己的感情完全不见。仿佛是看监控录像。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梧叶寒声”,“江上秋风”,不能说不是所见,但更多是叶氏自己的感受。真正所见而有情趣的是最后两句。
对比袁枚和叶绍翁的这两诗,最后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出作者得到的结论,然后才具体描写看到的画面。
但是袁枚的“意欲捕鸣蝉”相对来说容易推得。或者,除掉韵律的考虑,从逻辑上来说,三四可以调换位置,完全可以把“意欲捕鸣蝉”看作是“忽然闭口立”推得的结论。读者只要有夏日闻蝉的经验,不难联想到,作者听到的歌声中,忽然闯入了蝉鸣,进而才让牧童“忽然闭口立”。
而叶绍翁的第四句,固然是一副闲适画面,但是因为不知这“篱落灯明”是什么,会让诗歌显得不那么温馨。“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儿童的乐,更突出作者自己的“寒”“情”。
从距离上来说,袁枚所见是近景。可以想象,袁枚和牧童之间可能相隔不过数米。
叶绍翁的所见不一样,他是从江上看岸边的。江河的流水、江面的风声,这一切都让叶氏的听觉受到了阻碍,再加上他与所见的“一灯明”之间的距离,少说也得是十几米吧?这一切,使得“知有儿童挑促织”,不那么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