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原生家庭重要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898130/3ec6613a2cde9736.jpg)
近几年,崛起了很多强调原生家庭对人影响的大V,前几天,科里一位护士说被邀请做讲座,想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我在旁说,这种主题你讲完他们就该回家埋怨父母了,反倒激起家庭矛盾,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目的,旁边一位大夫说,那刚好来咱们这里治疗啊。
周一在门诊上,也刚好见到一位患者,从四年前开始总控制不住想幼年父母对自己的诸般不好,同时不断出现自杀想法,对周围的人也多敌意,连带睡眠不好。后来这个年轻人被诊断为心境恶劣障碍。
今天的学习内容,让我得以细细了解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一个人的。也从这些细碎的影响原理,探索治疗的希望在哪里。
每个人生来具有自我价值,她根植我们心底,并不断挣扎希望被发现,被承认和被证实。从胚胎的动态平衡开始,右脑主导的自然状态下,所有刺激信息毫无遮拦的通过我们的感觉通道,没有筛选,所以胎教不是晚上那一会儿听音乐,而是孕妇每时每刻的经历啊!
生下孩子之后,照看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婴儿学习如何与世界交流的一次次尝试,这些都作为模式,进入婴儿的潜意识。想想之前的西方育儿观里有一项是“不哭抱,哭不抱”,这样长大的婴儿将培养出怎样的思维模式啊,想想不寒而栗。
我们在婴幼儿期学到的,首先是是我如何做才可以生存下来,这将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模式的基础逻辑编码进潜意识。表观遗传学中人的基因特质就是在这种过程中被改变的吧。
婴幼儿发现当外界肯定我们的时候,可以有更大几率存活下去和得到奖赏,于是,婴幼儿了解到可以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可以预期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以及人们对自己又抱有哪些期待。于是,一个孩子就这样发展出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是逞强还是示弱更能掌控环境?弱者不弱,强者不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哈哈,脆弱只是勇敢婴儿的应对方式而已。
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发现自己掌控世界的愿望不太可能实现,然后这个愿望被赋予伴侣或者孩子,也许他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完美。成年人放弃自己梦想的同时,把梦想寄托给别人,尤其是孩子,这种寄托构成了孩子感知和应对世界的一部分。孩子在婴幼儿期发展出自我价值感和性格特质,并在三角关系中持续学习行为准则。婴儿期是生存的依赖,幼儿期是身份的依赖。我记得女儿曾很在意的跟我复述她小班老师的一句话,“咱们小三班可没有这样的孩子”。当她很认真地说有些行为不能做的时候,就会说用老师的这句话,我意识到她很担心被排除在集体之外,我也学习在她有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告诉她“这个行为不能做,咱家哪有这样的孩子啊”,屡试不爽。幼年时的家庭规则很重要,所以一个家族有家规将是所有这个家族中长大的孩子的福祉。
没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孩子会在生活中面临严峻的阻碍,低自尊会损害我们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如果不觉得自己天生就具有价值,我们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目标和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事实上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生来相等,只是自我价值“感”状态不同。这里我有所触动。
人与人的矛盾,起于关系中一件事引起我们质疑对方对自己的爱与信任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质疑引发了条件反射,这是触及到生存的本能层面的,我们的婴儿期应对模式告诉我们,不被爱就没办法活下去。曾经的条件反射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引发能量巨大的生存反应,背后的当年的逻辑是,其他人(父母)掌管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应对生活。然而,在成年后,这几乎不是真实的,但是,条件反射的模式还在。
所以,重建高自尊是每个成人的必修课。这一章对此做了较多阐述,不在此一一列举。
回到开篇的话题,原生家庭重要吗?重要,是因为没有人不受此影响;不重要,是因为没有人没有能力跨越它的影响。每个人都天生具备了掌控自己人生幸福与否的全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