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为什么又叫“一块”钱?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官皖又名上官皖儿
【一元钱,为什么又叫“一块”钱?】@上官皖儿
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颁布钞法,发行纸币,称“大明宝钞”。按规定,面值一贯的宝钞,用长一尺、宽六寸的桑皮纸印制,与铜钱一贯、白银一两等值。由于朝廷强力推行,宝钞成为当时唯一的法币。百姓家的金银,只有换成宝钞才能在市面流通。至于铜钱,也只有百文以下的小额交易才能使用。
拿纸张换金银,当权者想得挺美;可百姓心有不甘,态度消极。加之官府带头破坏制度,给付百姓时,全用宝钞;收税时,则常常拒收宝钞,只收金银。结果搞得宝钞信用大跌。从洪武初到嘉靖初的百多年间,钞值已跌至规定价值的千分之一。就是说,宝钞一贯,不值一文铜钱!可是,颟顸的封建官府仍一个劲儿加印钞票。
在一贯钞失去独立使用价值的情形下,人们只好把一千张一贯的钞票捆在一起用,价值仅为八钱银子,不久又跌至四钱以下。这样的一捆,当时俗称“一块”——论体积,也确是凿凿实实的一大块!
从此,“块”在百姓口中,便成了基本货币单位的俗称。后来的银圆及由银圆衍生出的纸币“圆”,也都被称为“块”。如今,象明朝那样成捆成块使用纸钞的怪现象,早已成为历史陈迹。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65469/bbd9583877c109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