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品质管理(11)-基础概念赚大钱

2020-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胡光书Showa
Toyota.com

        聊了10天品质管理,都是从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品质管理(QM,TQM)、品质保证(QA)、品质管理或品质管控(QC)。但是,在今后学习更深入的品质管理手法之前,有一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只要理解了它,就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现有条件下赚大钱。这个概念并不新鲜,而是很基础,但是大家很模糊。直行率。

        度娘的解释也实在过于简单了:

        直行率(RTY):品质管理用语,指全体工程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良品率,也就是“一次性良品率”,没有经过修理或者另外加工过的产品的合格率。 计算方法:良品数除以总投入数*100%

        再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资料,还带俩韩文,估计是韩国企业的人给整的。截图贴这儿,这是基本知识,他们没有弄错。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但是度娘的定义,是科学的定义,还有一种现实情况度娘没有考虑,就是由于缺件造成的直行率下降。材料、零部件不齐备,只能生产了半成品放那儿,回头再返工。

        直行率,单纯的定义很简单,投入原材料、毛坯、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之后直接变为良品的比率,单个工序也好多个工序也好,都是这个概念,中间没有返工直接成为良品的比率。很遗憾很可怕的是,多数企业没有计算过直行率。品质管理的另一个率是利用率,意思是经过了返工最终成为良品的比率。投了100个毛坯,一次性合格的70个,这就是直行率70%,30个不良中有15个返工后成为合格品,最终的良品率是85%,这个也是利用率。这个工序的实力就是综合良品率85%,直行率或一次性良品率70%。两者的差距15%是巨大浪费,15%的报废也是巨大浪费,当然,铸造类或者流程型的生产企业比如玻璃制品、挤压成形、注塑等这两个率的差异不大或者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使用一种指标就可以,自己定。

        对这个直行率的概念没有认识的话,就不会在意它。觉得总之能把产品给弄出来就行,反正最后有质检一道给卡住,谁做的次品多了我就罚谁,他们自然就会好好干。但是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几个要命的问题,一个是没有包括品质控制文件在内的作业标准类文件,一个是没有标准作业,最致命的则是计件工资,我把它称为中国企业的两大癌症之一。另一个癌症是罚款,无论轻罚重罚、象征性罚还是真罚还是“满含爱意地提醒他一下”的罚,都是无视真实问题。包括这个品质问题一样如此。

        但是,直接说结论,对于多数加工组装类作业而言,直行率的提升可能会更容易一些,也更迫切一些。

        这两个概念分清了之后,你会想到啥?

        首先,我觉得你可能会说,我们现在没有计算过良品率,无论是一个工序的,还是有好几个工序的一条线的,我们都没计算过,只是质检工序清楚最终这个班生产了多少个良品。据我的经验看呢,单个工序的直行率在不同的企业、一个企业的不同工艺、不同工序,波动极大,从60%到90%左右,少数工序可以达到99%,但是作为一条线很少能达到90%以上的。这就是现时(现实)的水平。极端的情况,有些机加工的一次下线合格率——还是假的,因为工序里的工人会自检和返工——才不到20%。能生存主要靠比较优势,比别人好一些。

        要找到改善的方向,就得把握自己的现状。这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多一些。

        现场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直行率的良品之外,一般来说还有三种东西:试机品、不良品、返工品。试机品有不少其他说法,比如试加工品、热机试件等,就是刚上班是机器需要预热、刚开炉子等,基本意思就是从开机到能够连续生产合格品的时间段的不良损耗。对于这个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直接报废的居多,但是如果材料价格昂贵,就要设法改善到第一个就是良品,不需要试机、热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转产后的恢复阶段的报废,转产后恢复到合格率达标为止的都要报废,这个也算。换模具、换包装物、换原料、换工装……转产有多种情况,每一种情况的恢复时间不同,如何缩短,就是转产改善课题的目的。

        不良品就是无法返工的,一般只能报废,有的可以重新投入,比如熔炼工艺的各种生产。这种报废直接带来损失,越到后工序,不良造成的损失越大,因为前面发生的费用全都白费了。这需要非常扎实、有毅力的品质改善活动。三现主义、PDCA,这是基本原则。

        返工品,就是还能修、补等重新加工。手工作业或者机加工的,返工可能性大一些。这也是侥幸心理或者不把返工当回事儿的原因所在。机加工方面的大问题,就是带着这种心理,只要利用率,不要直行率。比如说,钻孔的时候,他会照着公差下限去干,钻小一点儿,不合格的话就可以返工,不会超过上限报废。加工外径的时候,他会照着上限去干,过大造成不合格可以返工,超过下限就只能报废了,所以他要利用率重于直行率。这个利用率低了的话就会影响交期和销售额(成本、利润,一回事儿)。我上面说的直行率只有20%多的那个,喂,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但是,直行率很低,造成大量窝工,其实也会影响交期,但是利润损失可能会小很多。所以,很多机加工行业基于眼前短期效益不愿意提升直行率。但是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而且只要有不良就肯定会流出,会招致客户投诉、退货,这个损失就大了。另一个逼着必须提升直行率的问题是,只考虑利用率,人员工时和设备能力很多用在返工上,劳动生产率低下,客户交期紧,你就要增加生产线、人手,土地、厂房、设备、资金、员工培训……这都是巨大的成本,所以哪个合算得好好算一下。我所看到的,那是血亏。至少,提升直行率从而挖掘潜能,提升生产率,这是根本,也是长期竞争力所在。

自制图

        手工作业也是一样,衣帽服饰行业,针脚不齐、线头、尺寸不良、脏污、拉丝、划伤等,大量返工,造成效率低下。这儿的盲区是人工费用依然还比较低,其次通过计件工资能够进一步压低成本中的人工费用,实际上,这是假象。如果通过良品条件的设定和品质标准类文件的制定、标准作业的实施,可以提升的良品率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会更好地降低成本中的人工费用。而且,返工造成的人工费用计算上去,并不低。返工为零的话,增加的绩效转变为涨薪,你是不是可以招收更优秀的员工?年轻,有知识,有积极性。顺便再说一下计件工资,计件工资实际上是将公认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品质第一)对立起来的“最有效”做法。在计件工资下,无论你如何强制员工保证质量,增加多少管理工具,至少有一点可以说,那就是员工不会主动把质量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有机会改善,实在瞒不过去了你爱咋地就咋地。

        现场生产的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劳动时间×人数=总工时,如果这些工时全部用来生产一次下线就合格的产品,不但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而且增加销售机会。投出产出比,永远是我们的赚钱的基本公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场的浪费、损耗实在太大。从空中俯瞰现场,投入的经营资源在如何被浪费掉,哪儿最多先解决那儿,就是重点导向的思路,最大限度确保利润,是根本。

        所以,第一步,先解决直行率,一次下线合格率的问题。这个对于加工和手工作业为主的生产,尤其有效。然后才是减少报废,当然可以同时干。

        明天说一下提升直行率的基本思路。当然,必须有丰田的“工序内保证品质”的自働化(JIDOUKA)的基本理念。

        今天控制住字数,不然太费时间,信息量太多也就懵了。

TPS-JIDOUKA自働化 LIXIL:提升品质能提升一切效益 LIXIL的完美生产线改善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