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烧皇帝诏书的宰相—李沆
宋真宗咸平(公元999年)二年的某一天深夜,安坐家中的宰相李沆,接到了皇帝真宗的诏书,要他进宫议事。却不想李沆二话不说,当着使者的面,焚烧了皇帝的诏书,惊的使者一阵哆嗦,指着李沆怎么都说不出话!
李沆没有理会使者的失态,返身回到书房,气定神闲的给真宗写了一份奏折,交由使者带回宫中。
第二天上朝之时,皇帝并没有因李沆焚烧诏书而责难他,相反还悄悄向他赔了不是!
按照常理,臣子如果胆敢焚烧皇帝诏书,就算不会当场处死,也会判个流放千里的罪名。可李沆不仅没有收到任何处罚,相反皇帝还向他赔不是???
如果你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不会这么惊讶了。
李沆,字太初,河北人氏,因公忠恤国,勤勉政事,为人刚正,博雅厚望,死后被真宗谥为“文靖”,又被后人称为“圣相”。
李沆最早为宋太宗所赏识,在通判潭州任上因政绩才干突出被简拔为右补阙,知制诰。这是一个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可谓已入权力中枢。
后来因为天降大雨,连绵百日,形成了洪涝灾害。在天示异象情况下,宋太宗借机调整“天人关系”,对权力中枢重新洗牌,所有的执政人物被集体罢免。
李沆虽被免官,但基本上算是轻拿轻放了,因为在他下放基层仅一年后,就被重新召回朝廷,并被委任为太子宾客,辅助未来的君主三太子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赵恒。这是李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命,为其后来执政宰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宗为什么对李沆信任有加呢?原因在于太宗的即位有先天缺陷,自己有“烛影斧声”的心病,迫切需要提拔一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官吏。而且李沆确实优秀,从来不人云亦云,很有政治主张和见解。而且接下来李沆的所作所为,确实没有辜负太宗对他的信任。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彼时真宗已经三十岁了,但真宗从小就战战兢兢活在父亲太宗的阴影之下,对王权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导致真宗并不是一个强权的皇帝,要在李沆做太子宾客时,真宗就对李沆言听计从。新皇帝上位自然对自己的府中旧僚要重用,李沆在真宗和执政集团的共同选择下,担任了宰相。
虽然李沆深受两任皇帝信任,但他并没有恃宠弄权,相反处处以身作侧。
李沆经常以四方水旱盗贼以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真宗。真宗每闻不悦。
有人不解便问道:“李相为何总是用这等恶事,烦恼皇上啊?”
李沆眯着眼睛说道:“皇上年少,当知天下疾苦,不然血气方刚,容易会陷入声色犬马之中”
原来李沆是在用这种方法,让真宗时刻警醒,保持住忧患意识。
还有一次,下朝后,真宗单独招见李沆,道:“爱卿,其他大臣总是会给我打小报告,痛斥同僚的行为。为何你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李沆回答道:“陛下,臣作为朝廷宰相,处事必须公允,如果有事当然会在朝堂之上言明,为什么还要打小报告呢?而且如果有大臣向皇上打小报告,这样的人不是谗臣就是奸臣,我对这样的人最为不耻,又怎么会效仿他们呢?”
李沆用这种方法告诉皇帝,从一开始就要杜绝奸佞小人的谗言。
某一天深夜,皇帝派使者悄悄来到李沆府中,给他下了一道诏书,原来是真宗非常喜欢一位妃子,想要晋她为贵妃。可这样的事情并不符合制度,所以真宗就悄悄派人前来,询问李沆的意见。
不料李沆二话不说,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真宗的诏书,就在使者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亲笔写了一封奏折,大致意思就是告诉皇帝:“大哥,虽然你是皇帝,可后宫和前朝多少人盯着你的一言一行,不安制度晋升一个妃子,这话好听不好说呀!”
所幸的是,真宗在看到李沆的奏折后,并没有因为他烧诏书而恼羞成怒,对其进行处罚。主要也是皇帝自觉,这件事办的并不漂亮,不好意思罢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信任,因为真宗从做太子起,李沆就辅佐自己,算是自己的亲信人物。
而且最关键的是,李沆为人真正,一心为国,虽然为相仅仅六年,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国家经济平稳,局势安定,可谓是国泰民安。
好了故事就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李沆有什么看法,可以发表评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