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护生画集》·《芦菔生儿芥有孙》

芦菔生儿芥有孙
秋来霜露满东园,
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
不知何苦食鸡豚。
一宋 苏轼诗
诗引由苏轼的《撷菜》。话说当年苏轼被放逐岭南,向友人借得半亩田地,据说这半亩地自耕自种已经足够苏轼一家的食用了。这首诗写的便是这块地。
秋天,初霜和露,半园芦菔半园芥,芦菔和儿芥有孙,则生衍繁盛生生不息,于是半亩菜园则食之不尽吃之不完。
何曾用万金,依旧不知下筷处。苏轼半亩田,却可无限取用。所以苏轼感叹一声说——都是同样为一饱腹,不知道为何非要去吃鸡和猪呢。
苏轼本是个贪吃之人,他除了文名传世,他的吃名其实也传世。众所周知,东坡是能与众多美食联系到一起的,最出名的估计就是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了,他自称老饕,《东坡志林》里也有大量的吃喝玩乐。
东坡肉写《猪肉颂》,吃水果写《食荔枝》,连给弟弟苏辙写信都要吹嘘他自家研发的羊肉,中秋吃蟹,海南吃椰子和生蚝……
所以苏轼其实是个极度豁达之人,并且热爱生活,所以不管他的一生被放逐到哪里去,他几乎是走到哪吃到哪,后世有文人考证,东坡的吃货历程,几乎是跟他的谪贬经历重叠,几乎写了一整篇的吃货地图。放在现代,苏轼就是从政坛下课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美食博主,走到哪吃到哪写到哪,万物皆可烹饪,万物皆可入诗。
这首《撷菜》是他在岭南所作。这首诗前,苏轼写了一个引子:“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梁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没吃过美味的人来说这话,其实可信度并不高,因为可能他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他的世界里只有芦菔与芥,他说这东西好吃,你信吗。但是苏轼不一样,他不仅吃遍天下,玩遍天下,甚至都能自创菜单,现在读他的《老饕赋》依旧会觉得妙趣横生,他不仅是爱吃,贪吃,并且乐在其中热爱鼓捣,所以——
丰子恺作此画,弘一法师引此诗,画面中是一个半夜饮醉的东坡大仙,迈着摇摇欲醉的步子去地里拨萝卜摘青菜去煮来下酒,一边煮菜一边感叹说:土膏风露,就算是肉亦不及也,所以痴如何曾遍寻不着之美味,也不过此。这样洒脱的画面,虽有点苦中作乐,但因为他尝遍人间美食百味,“不知何苦食鸡豚”就比一般的人都更有说服力了。
只是在我看来,如同早年师傅传道时所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总要些经历,是需要自己经过之后才会明白的,如果是在早年读此书此画此诗,我可能也就一笑而过了;但人过中年,在食这一点,似乎已经远不如之前那么强烈的。
前几天与十二娘闲聊还说到,现在好像已经很少有什么新开的饭馆或者酒楼会让我们觉得非去尝试一下不可了;没有很大的激情与欲望去尝试。可能真的是过了中年,求知的欲望与尝鲜的欲望不再那么强,好不好吃终究也只是饱一日之腹,所以渐渐地渐渐地,也就懒得去了。
在此情此景再看此书此画此诗,虽然我觉得也许苏轼再看到螃蟹生蚝等美食可能依旧会忍不住食指大动,但是此时此刻的苏轼写的这首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可能理解的。
20220925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