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中县干部》

2021-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香蕉先生的歇脚地

有幸拜读了冯军旗博士的论文《中县干部》,洋洋洒洒几万字,花了几天时间读完。在阅读《中县干部》之前,我对中国政治里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比如提拔干部的年龄门槛、党委相关部门比较好等。关于县域政治的研究文章有不少,但之前的文章是由于敏感性、保密性等原因,真正来源于第一手的资料较少见诸报端,所以之前的许多文章浮于表面、泛泛而谈,而冯博士的这篇论文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

他作为挂职干部,通过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得了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将中县的政治“切”开来给读者看,从干部的构成、来源、成长轨迹、摇篮、政绩、关系等方面把中国某县的政治基本面逐一分析。虽然这篇论文完稿已过去9年左右,在十八大以后,从上到下的政治生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对于个人仍不失参考意义,特别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首先,冯博士的论述更加深了我对公务员金字塔结构的认识。公务员作为公共事务的从业者,和其他职业共同的地方是,也是分阶层(职级)的,越往上人越少,而掌握和能动用的资源随之增加。

2018年年底新《公务员法》出台,里面将领导干部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所以严格来说,一个街道副主任、县直单位副局长这样级别的才算得上国家序列里面的“领导干部”。大量的基层公务员分布在“底层”,从事各种具体、繁杂的事务,构成了金字塔大厦的基础结构。

其次,冯博士提出了精英集群的概念。我认为这是有启发意义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例如近年来不断输出的某省干部,如N市,短短几年已经输出多名省委书记、省长。干部的成长近年来才越来越规范,通过选调、遴选等方式,在之前,往往是领导一句话的事情,在会上宣布就任命了。这一点在之前热播的《大江大河》有所体现。因此,重提携、重关系被十分推崇。这就造成某个地方集中出干部的情况。

再者,平台和年龄在干部晋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干部其他条件都十分出众,能力也很强,但因为年龄限制,不能再进一步。我结合实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当前各省省委书记以55后为主,按年龄差不多在64岁左右,而各省省长以60后为主。以某省为例,截至2018年上半年,11个地市中有7个市委书记为65后,1个64年,剩余3个的为60后;市长基本都为65后,其中有4个70后。上述市委书记和市长均以N的最年长。而到了县区市层面,75后大都还未走上党政领导一把手,到了街道层面,仍以65后为主。总体而言,街道的一把手年龄结构相对偏大,这也意味着大多为了区领导在竞争。换句话说,囿于年龄限制,干部晋升实际上是存在在不同“擂台”的。不同“阶层”的干部基本参加的“擂台”是固定的,并且一旦错过对应的年龄,就要被踢下相应的“擂台”。

随着职务晋升越来越规范,公务员队伍更加趋于稳定。过去快速提拔、连升几级的情况近些年来骤降,而且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许多中专的乃至没上过几年学的同志进入公务员队伍,是特定时代的现象。现在大多通过军转或者考录。特别是招录的,基本都是本科以上的。所以,为了让基层队伍更具活力,须鼓励提拔年轻干部,将更多进取心更强的80后、已臻成熟的90后干部推到更加重要的岗位。

经过冯博士研究发现,平台对干部成长也至关重要。一些关键机构和关键岗位,出现了“高进高出”的干部流,比如委办府办、zzb、jw等。而晋升轨迹,划分为混合型和单一性轨迹,简而言之,单一型就是在本单位“土生土长”成领导干部,混合型指的是经过多岗位历练的。而总体上,又遵循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先在政府历练后入党委,并螺旋上升。

《中县干部》这篇论文所包含的内容,我还在不断地消化吸收,并反复翻阅,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进而获得更多的智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