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2🌈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念斋
2018.7.12🌈

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不同身份需求的领袖人物,是特殊文化环境的产物,换到别的国家和民族就不一定适用,也许还不受待见。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举世闻名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功,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对他膜拜和效仿,在美国掀起了黑人民权运动,一呼百应而获得声望地位,之后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印度是种姓制国家,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一般商人、公务员通常是这个级别的人。甘地是印度种姓的第三等级出生,他家庭非常有钱,不仅可以接受教育,他还去了英国留学。也正是因为出生富裕家庭,大抵这类人群不用从小担心温饱以及为钱犯愁,所以他们之后更容易在精神层面上追求更多,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偏偏要用生命去捍卫梦想。做过优秀的律师,却很难满足于此,就好像明明可以百分百投入精力,却不想浪费时间,因为续存的力量有更伟大的事业要做—捍卫印度的东方传统,摇身一变成为了向整个西方文明开战的民族英雄的形象。Mahatma,梵文的敬语,尊称甘地为圣雄,他在印度民间的威望有一种迷之魔力的存在。他的道德力量是依赖自身强大的宗教信仰,他往往是用折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一生绝食无数次,神奇之处就在于因为这是在印度,他为整个民族量体裁衣的设计方法,所以他成功了。凭这一点倒让人想起释伽牟尼顿悟成佛的故事,释伽牟尼原本是个王子,但对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追求,通过苦行来磨砺自己,出家之后就开始寻求解脱,找寻那个“道”。他少吃甚至不吃不洗澡,苦行六年未得道,无法解脱生老病死的困惑,遂决定放弃。有一天他来到菩提树下打坐,心想着若是找不到“道”,他就死在那儿了,终不起座。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明心见性,他顿悟成佛。用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论之,知行合一,格一物知一物,任何人,只要他相信一个道理,而且终身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也就无可厚非,君子坦荡,小人常戚,这样的道义和道德且先不论是非对错,就此选择和笃行也表明不是一个伪君子,至少在精神层面值得我们尊敬。不过甘地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反驳和抵制一切与之不合的观点和行为,确有点过犹不及,道德绑架具有无形杀伤力。历史上对甘地褒贬不一的评价也碾压在历史的车轱辘中,让人们只记住了圣雄甘地,一位瘦骨嶙峋赤裸上体,戴着眼镜的可怜老头形象,因为从小生活不缺钱,所以对物质没有要求,他所有一切苦行的政治目的是为道德和民族,并非获得更多金钱利益。爱因斯坦说“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瞧那位伦敦法学院毕业的善于煽动的律师,现在却装成东方人常见的苦行僧模样,半裸身子,瘦如骨柴,居然还心安理得地与副王(印度总督)平起平坐,进出王府,装模作样与英王的代表一起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呕”。

他的绝食,他自我折磨的方式确实煽动了当时那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仅仅外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活动来逼着自己改变,不是根本,向内求索才是关键,消除小我,笃信践行才能感化他人。圣贤君子受人尊敬,但因为道德标准太高,光芒万丈让人敬而远之,普通人、俗人在对比中更容易自惭形秽,要么被嫉妒被孤立,要么被追被捧高处不胜寒。高级知识分子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往往心中住着君子的形象,若是和一介武夫对抗,恐怕会被气到面红耳赤,若是跟仁义之人论调,倒还有几分胜算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不待见甘地,而甘地对抗英国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吧。—Queenie 2018.7.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